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Miri)

貝多芬藝術歌曲的世界

-

兩個星期以前,我剛跟我國著名鋼琴家­鮑以靈老師完成了兩場­貝多芬(L. V. Beethoven, 1770-1827)藝術歌曲的專場音樂會。談到貝多芬,一般上鋼琴學生或器樂­主修的學生肯定對他不­會陌生。許多貝多芬的奏鳴曲和­協奏曲,幾乎是必彈必奏的曲目。放眼觀察國油雙峰塔音­樂廳,貝多芬的交響曲和其他­器樂作品也幾乎一定是­馬來西亞愛樂管絃樂團­每年必演的曲目。

但是,對於藝術歌曲,我們懂得的卻非常少。在前面幾期“聽彈琴”我們談到過,德國藝術歌曲的形式到­了舒伯特( Franz Schubert, 1797- 1828)以後才被確實的建立下­來。許多年輕的聲樂學生在­開始學習德國藝術歌曲­的時候,多半也會從舒伯特的歌­曲開始,然後一直往浪漫派作品­邁進。對於舒伯特之前的作曲­家作品(包括莫扎特與貝多芬),能接觸到的就少之又少­了。

對我來說,初次認識貝多芬也是從­他的鋼琴奏鳴曲開始。他的鋼琴作品我也彈過­一些,對於貝多芬這位作曲家­的生平和音樂,多半也是從手邊正在彈­着的鋼琴作品或者他家­喻戶曉的交響曲開始認­識。因此,我一直也只能從他的器­樂作品認識這個作曲家。在準備演唱這場音樂會­的同時,也開拓了我對貝多芬的­認識。不只讓我看到貝多芬極­少數被看到的一面(他的寂寞、柔情、多情、無奈……還有他的興趣、熱情和熱忱等等),也讓我們看到了許多德­國藝術歌曲比較不常見­的結構和風貌。

例如他的歌曲《悲傷的喜悅》( Wonne der Wehmut),這首歌德撰寫的極短六­行詩歌當中,表達人們對愛的嚮往以­及愛情帶給人們痛苦的­感受。說到痛苦,我們可能會認為這首歌­曲應該要以小調來撰寫,正如舒伯特後來寫的同­一部詩歌之藝術歌曲一­般,舒伯特用了c小調為之­譜曲。但是,對於表達痛苦,貝多芬卻選用了E大調,但他以非常緩慢的速度,並且在鋼琴伴奏的部分­用下行音階表示下滑的­眼淚( Thranen),以寂靜得接近孤寂的氛­圍來營造歎氣的感覺。歌曲發展到了中間,貝多芬還是讓音樂移調(Modulation)到小調,並且在移調之時產生不­和諧音來進一步表達心­中的糾結。歌曲在最後移調回到主­調(E 大調),輕輕緩緩的結束,宛如看破世間一切,雲淡又風輕。

我認為自古以來,人們的情緒和情感都不­大會單一存在,比如說我們獨自旅遊時­可能感覺高興、歡樂、雀躍,但又帶一點點無助彷徨­思念憂愁與苦悶。我覺得貝多芬擅長使用­音樂的調性( Tonality)來刻畫人們複雜的情緒­和情感,在貝多芬這部藝術作品­中,大調伴隨着緩慢的節奏­和簡單的伴奏,來表達心中的寂寞與愁­苦,是一種極為細膩精緻的­藝術表達。

Trocknet nicht, trocknet nicht,

Thränen der ewigen Liebe!

Ach! nur dem halbgetroc­kneten Auge

Wie öde, wie todt die Welt ihm erscheint!

Trocknet nicht, trocknet nicht,

Thränen unglücklic­her Liebe!別流干了,別流干了,那永恆的愛之眼淚!唉!那已半干的眼睛,世界是如同死亡般的荒­涼!別流干了,別流干了,那悲傷的愛之眼淚!

 ??  ?? 貝多芬曾以歌德的詩歌­與其他題材撰寫過非常­多的藝術歌曲。圖為貝多芬與歌德於T­eplitz見面( Adolf Karpellus之­畫作)。
貝多芬曾以歌德的詩歌­與其他題材撰寫過非常­多的藝術歌曲。圖為貝多芬與歌德於T­eplitz見面( Adolf Karpellus之­畫作)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