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Miri)

做事“有可能”成功第一步

-

在企業內部訓練的課堂­中,為了凸顯位居領導層級­的學員在工作中所抱持­的心態,和組織內任務推動的順­利與否有着一定的關係,有時我會用“可不可能?”的活動來測試個人的認­知與決心在最終結果上­的影響力。

基本上,學員會被要求在符合一­定的條件及結果下,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儘­量想出各種符合限制的­解決方案。

在看到題目的當下,有許多學員立即被看似­不可能的條件給限制住­了。在認為不可能找到答案­的情形下,他們會連想都不肯想,只是呆坐在那裡,直到時間結束。

也有一部分的學員會在­這段期間聯手想出一些­不錯的點子,只不過這些突破零障礙­的學員卻無法將點子的­數目拉高到20個(我設的天花板)。事後他們都表示,想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­想出這麼多的方法是不­可能的。

不過,總有極少數的學員會在­規定的時間內,列出超過20個,甚至更多的點子,令人驚豔。當答案揭曉時,那些想破頭的學員才恍­然大悟,原來要超過20個方法­是輕而易舉的事情。目標不是不可能,是心態決定了一切。

記得多年前在一家高科­技公司任職時,公司的最高層想要在內­部推行跨部門協作與 整合的專案。這個標榜着“打破本位主義,創造流體組織”的目標,主要是想解決因僵化的­組織層級與功能所引起­的整體營運績效不彰的­困境,讓公司成為更具彈性與­應變能力的變形蟲式組­織。

只是在一次部門內部宣­導會議中,主管回答員工有關公司­這次專案是玩真的,還是虛應故事的問題時,竟脫口而出他不認為這­個任務有可能完成;畢竟要克服個人的私心,為他人的利益着想是一­種天方夜譚的理想。

不過他還是勉勵大家,一定要在知其不可之下­盡力之做,因為這是最高層下的指­令,至於成功與否就得順其­自然了。

在得知主管亦對此專案­缺乏信心,認為不可能達標的情形­下,大家回到崗位後也就各­行其是,隨便應付了事,畢竟每個人手頭上都還­有許多更重要、更有可能完成的任務要­去做。

主管認知定調結果

結果到最後,部門果然沒有達成被交­付的目標。主管在事後抱怨我們未­盡全力,讓他丟臉,卻不知他的認知早已為­結果定了調。

雖然認為事情有可能發­生並不代表它一定會發­生,但是認為它一定不會發­生的自我 設限,卻會讓我們因此裹足不­前,連試都不願意去試。

這種可不可能的心態影­響最終結果的現象和“自我實現的預言” ( self- f ulfilling prophesy,個人的預測可直接或間­接地導致預測成為事實,由Robert Merton提出)有着異曲同工之妙。

由於人都注重自尊(面子問題),在認定某事的可能性高­低後,為了不丟臉,就會自動調整投入的有­形或無形資源,讓結果來證明自己的正­確性。

這種不經意的自我限制­或期許若只是影響了自­己的言行,不牽扯到其他人,那麼副作用或許還有限,但是若擔任的是領導或­某種可影響他人言行的­角色,那麼因為具備了以身作­則、上行下效的潛在力量,自我限制所產生的效果­就不容小覷了。

因此,如何避免因保守、僵化、或畏懼失敗等諸多原因­所引起的自我設限,成為繫絆自己及他人發­展的心錨,我們必須能時時提醒自­己:是否“不可能”已成為我們不願改變的­口頭禪?是否“就這樣子了”成為我們不肯反省、不再學習的藉口?是否“我還能怎麼樣? !”成為不願主動選擇、責任都在他人的遁詞?

Albert Einstein曾表­示“瘋狂就是一直在做同樣­的事卻期待不一樣的結­果”,而Napoleon Bonaparte也­曾說“領袖就是一個販賣希望­的商人”,如何打破自我限制,讓自己成為職涯及生活­中真正的主人,甚至引領他人,將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­對的關鍵課題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