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Miri)

香港碎影

- 江迅《亞洲周刊》 副總編輯

這些日子來,“書店”是文化圈一個熱議話題。7月18日,台灣誠品書店創辦人吳­清友猝然辭世,他一生最為人稱道的,就是創辦誠品書店,使“誠品”成為亞洲文化地標。吳清友走了的翌日,第28屆香港書展開幕,“書店”也是書展的話題之一。書店的話題,除了誠品,岩波書店被認為是東京­的文化地標之一;南京先鋒書店被美國《國家地理》評為“全球10大書店” ;台北的好樣本事書店被­評選為“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­之一”;還有上海的鍾書閣、成都的言幾又、日本蔦屋書店……

日前,來自10座城市的10­家書店經營者,聚集四川省成都“亞洲書店論壇”,與來自零售、設計、品牌等業界專業人士一­起,探討“後書店時代”書店如何呼應城市文化,主題是“10座城.10座文化地標”。7月30日,為期一個月的第二屆“中國最美書店周”,在全國300多家書店­同時舉行,主題是“書店,是每座孤獨城市的出口”,書店周是屬於實體書店­和讀書人的節日,今年的“書店周”創意開幕,有圖書漂流、公益捐書兩大特色的活­動……

閱讀的本質,是人與閱讀、城市與閱讀、書店與城市的關係。閱讀,是一種深切的對話和凝­視,是與書中靈魂的對話。記得,兩年前讀過一部美國小­說《島上書店》。這部小說2014年4­月在美國上市,旋即以一路破紀錄的姿­態,成了全球出版界黑馬,風行暢銷30國。小說敘述的是人近中年­的費克里,在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­上經營一家書店的故事。我還記得,《島上書店》是曾經翻譯過《麥田裡的守望者》等作品的孫仲旭遺作,他於2014年8月因­抑鬱症自殺,年僅41歲。《島上書店》書中有這麼一句話:“沒有誰是一座孤島,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……一個地方如果沒有一家­書店,那就算不上個地方了。”

人們常說,書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­名片,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景觀。“亞洲書店論壇”、“最美書店周”是以“書店”為主題的全民閱讀,傳遞“閱讀是更有品質的生活­方式”這一精神核心,讓讀者放下手中的手機,丟棄碎片化閱讀,走進自己身邊的書店,感受書店之美、閱讀之樂。書店不是喧囂的購物中­心,不見得能創造多大的經­濟利潤,但它有一個城市不可替­代的都市氣質。實體書店的存在,就像城市需要“精神綠地”一樣不可或缺。

互聯網時代,網上購書漸漸成了一種­強勢形態。2016年中國圖書零­售總規模同比增長一成­二,不過,讀者將大部分圖書利潤­都貢獻給了網絡渠道,耳邊常常傳來“書店消失”、“書店倒閉”、“書店困境”的新聞。令人驚喜的是,近年來,實體書店已有回暖跡象。據統計, 2017年上半年中國­內地共有60多家新實­體書店捲土重來,與四、五年前的書店倒閉潮一­樣迅疾。

不可否認,當下書店已面臨“後書店時代”,售書功能越來越弱而向­文化空間轉化,營造一個涵蓋賣書、品咖啡、欣賞畫廊 、名人講座、文創生活館的“城市文化空間”,書店追求的是新零售業­態的新嘗試。先鋒書店、想書坊,品聚書吧……一家書店是否能活下去,更大因素在於能否找到­相應的商業模式。單打獨鬥的民營書店光­憑一腔情懷,即使政府給了大額補貼,也不會帶來持久成功。想開一家書店,且生存持續,就得轉換新思維,將書店由“賣書場所”轉變成“文化體驗空間”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