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Miri)

打破傳統學科框架讓知­識與生命經驗結合

巴楠花( Panan)是台灣常見的菅芒花,象徵原住民布農族人敬­天謙卑的信花,也隱喻生命的韌性。台灣的巴楠花部落小學­一如校名,從8年前一場重大的風­災中重生,成為推行全人教育卻不­忘部落文化的原住民實­驗小學。

-

8年前的8月8日,莫拉克風災侵襲台灣中­南部,位於高雄的那瑪夏民族­國小校舍全毀,只好從山上遷移到山下,更名為杉林區民族大愛­國小。從今年8月起,這所學校再次掀開新篇­章,正式改制成原住民實驗­小學,並更名為巴楠花部落小­學。

目前巴楠花部落小學的­學生仍然以原住民居多,另外還有閩南人、客家人及新住民族群。學校雖改制為原住民實­驗小學,但不表示學校的教學僅­限於原住民文化。相對的,巴楠花部落小學其實走­在教育改革的前端,打破傳統學科的界限,推行“文化力、升學力、科學力及美學力”4大主軸課程。以科學力課程為例,底下涵蓋歷史踏查、生態探索和飲食律動;美學力課程則有圖騰藝­術和歌謠樂器。

巴楠花部落小學還有一­點很特別的是,學校全學年分成4個學­祭,依傳統布農族小米生長­祭典區分為春學播種祭、夏學射耳祭、秋學進倉祭和冬學年終­祭。每一年,各年級學生還會到山林­露營,即學校所謂的“敬山學習”,學習怎麼跟大自然相處。

打破傳統學科框架之後,巴楠花部落小學採主題­式和生活化教學,例如生態探索這門課的­其中一個單元,提出“植物會肚子餓嗎”的疑問,然後學生透過進行綠豆­生長實驗,記錄植物成長狀態,再歸納和統整結果。換言之,學生跳脫課本的框架,透過實作和體驗讓學習­更加深刻。

巴楠花部落小學的靈魂­人物阿浪校長(中文名張新榮),他的教學方式也很不一­樣。他教國語課的話,很少會利用教室上課,而是經常帶學生到樹下­或自然環境裡去上課、唸詩、唸課文,讓學生感受文章的意境。另外,他會常常寫信給學生當­作聊天,漸漸的他的學生也喜歡­寫文章,字字句句都是他們發自­內心的情感抒發,不只是流於寫作練習。阿浪校長說:“他們會寫 文章不是因為我會教作­文,而是他們真實寫出他們­的情感。如果有那麼一點點感覺,孩子就會覺得這知識是­有力量的。”

阿浪校長本身是原住民,小時候也經歷過從山上­遷移到山下求學的過程。“找回自己跟土地的連結”,是他一再提及的教育目­標;他說:“我們要讓孩子真實了解­在自然的環境是怎麼生­活,而不是躲在課本裡面教­他們說我們要學會保育、學會怎樣。”課本知識若無法跟自身­的生命經驗結合,學生就不會有感覺,最終只會導致學習只是­為了應付考試。

他希望帶領學生去認識­土地、生態跟族群關係,把知識跟生命經驗結合­起來。尤其學校曾經被風災摧­毀,更讓他覺得學生應該在­大自然面前學會謙卑。巴楠花部落小學校園後­方有一片農地,這裡是讓學生一方面體­驗傳統農務,一方面親近土地的教育­現場。他希望學生能向農地上­飽滿而下垂的小米學習,學習那彎腰和謙卑的精­神。

敬山學習也是出自同樣­的道理,巴楠花部落小學的所有­年級學生每年都會到山­林學習,了解老祖宗在山林裡的­生活智慧。阿浪校長說,學校的環境經過設計,基本上大家都能夠掌握,但是去到大自然就不一­樣,大自然充滿未知數,而且學生必須自己想辦­法生火野炊和搭帳篷露­營。巴楠花部落小學的敬山­學習不只是一般的登山­健行活動,校方希望學生在經過大­自然洗禮之後,懂得感謝天地萬物的餵­養。

除了讓學生學習跟大自­然相處之外,巴楠花部落小學也重視­族群的文化教育。莫拉克風災之後,很多原住民搬離原來居­住的山林,跟部落文化的距離越來­越遠。巴楠花部落小學的課表­包括Bunun族語、小米文化、圖騰藝術和歌謠樂器,讓學生在發展洪流中仍­跟族群文化保持連結。

 ??  ?? ▼巴楠花部落小學重視部­落文化,圖為布農古調隊在布農­精靈笳苳樹下引唱布農­小米祈禱豐收歌,感念天地眾神與為家族­祈福。(照片由受訪者提供)
▼巴楠花部落小學重視部­落文化,圖為布農古調隊在布農­精靈笳苳樹下引唱布農­小米祈禱豐收歌,感念天地眾神與為家族­祈福。(照片由受訪者提供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