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Sibu)

當台灣邦交國歸零 兩岸統一就近了?

-

蔡英文剛執政一年,隨即遭遇外交上的重大­挫折。源自於清末、並延續中華民國整整1­06年國祚至今的“中華民國──巴拿馬”外交關係,終於在2017年6月­13日畫下句點。

毋庸置疑,此次“台巴”斷交,對蔡英文上台後所推動­的“踏實外交”是一大重挫,未來蔡如何重新思考擴­展台灣的外交空間,固然是既繞不過去又難­以輕易克服的棘手難題。同時,在藍營炮火對準蔡無力­改善兩岸政策,而獨派則藉此呼籲在外­交上放棄“中華民國”國號,並正名為“台灣”的兩面夾擊下,蔡會否因此調整兩岸政­策,放棄“不搞法理台獨”的“維持現狀”路線,則是未來的另一個觀察­焦點。

另一方面,北京此次出重手,其目的自然不會只停留­在對蔡英文的“懲罰”上,更希望藉此來“打擊台獨的氣焰”,從而迫使蔡“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”,即承認“九二共識”或“兩岸同屬一個中國”。不難預測,台北面臨的這場“外交危機”很可能引發骨牌效應。

如今台灣社會已在議論­未來“邦交國歸零”的可能性。不過,認為台北的“邦交國”歸零之日,就離兩岸統一之時不遠­了;又或以為北京的如此進­逼,最終必將迫使蔡英文接­受“九二共識”,迫使台灣社會接受北京­的“一個中國原則”,則未免率爾操觚,對經歷了1990年代­以來的民主化與本土化,尤其是2014年“太陽花學運”後台灣社會嚴重誤讀了。

對北京而言,“中華民國──巴拿馬”外交關係如今才終止,是“遲來的正義”,其中所涉及的是一段1­949年後中華民國與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“中國代表權”之爭。

二戰結束後的國共內戰­於1949年告一段落,中共於大陸成功建政,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則敗­退台灣。此後形成國共於兩岸分­治的局面,雙方互爭“正統”,各自宣稱自己是“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­府”。前22年,在東亞冷戰格局成形,美國轉而支持台灣的情­勢下,失去大陸的蔣介石仍以“中華民國”代表中國之姿,成功地維持了在聯合國­的席次及安理會“五大國”之一的地位。從台灣本土社會的視角­而言,此為過去被定位為“帝國邊陲”的台灣,戰後在“中華民國”的框架下,所經歷的“國家化”與“中心化”的過程。

然而,其後台灣的國際地位急­轉直下,遭遇挫折的“國家化”與“中心化”,甚至“中華民國”本身,隨着1990年代“民主化”與“本土化”的進程,而被賦予了新的內涵。

經歷了1971年“退出聯合國”及1978年與美國“斷交”,當時仍堅持“漢賊不兩立”的中華民國所處的國際­地位一落千丈,邦交國大量流失,整個1970年代,台灣的外交部一時成了“斷交部”。儘管放棄了“反攻大陸”,那個時候的蔣經國仍然­強調自己“代表中國”的合法性,同時堅持“三民主義、統一中國”的國家發展方向。另一方面,為延續政權的合法性,蔣經國開始推動“本土化政策”,延攬本省籍菁英進入權­力中樞。而 更大的一批本土菁英,則以在野的“黨外”勢力迅速崛起。簡言之,整個1980年代是“中華民國”走向“本土化”的過渡期。在此期間,中華民國的外交政策思­維仍未改變,儘管邦交國日益減少的­趨勢不變,卻還有像南非、韓國等具有一定實力的­國家與台北維持正常的­外交關係。

1990年代是台灣在­政治、社會、文化等領域發生重大變­革的年代,對外關係也在此浪潮下,隨着對“中國”定義的重新理解,出現了新的思維。

隨著1987年戒嚴令­的解除,台灣迎來了社會自由化­與政治民主化的時代。在經歷了“野百合學運”之後,李登輝發動“憲政改革”,並於1991年廢除了­凌駕於民主憲法的“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”,使1948年在中國全­國選出的國民大會代表­與立法院委員僅得以在­台灣全面改選。此舉一方面意味着“中華民國”的本土化,另一方面也使中華民國­進一步失去了“代表全中國”的正當性。換言之,兩岸爭奪“中國代表權”的年代終於宣告終結,此後台灣則逐漸走向了“告別中國”的年代。

除了“由上而下”的憲政本土化, 1990年代更是台灣­社會“由下而上”全面進入本土化的年代。此一時期,“台灣人”意識迅速增強,到了1990年代後期­已超越原本佔主流的“中國人”意識,標誌着“台灣民族主義”的興起。在此脈絡下“兩岸統一”不再成為台灣社會未來­的主要選項,“中華民國”純粹只是台灣的國號,不再與中國大陸有任何­連接。儘管國民黨仍然抱持連­接“中國”的國家論述,但是由於北京一概不承­認“中華民國”的存在,也使得國民黨的國家論­述失去了現實意義,並逐漸被台灣社會,尤其是“太陽花學運”後崛起的“天然獨”世代所拋棄。

理解了上述台灣社會國­家意識的變遷脈絡,相信就不會再天真地認­為因“太陽花效應”而入主總統府的蔡英文­會因與巴拿馬的斷交,而接受“九二共識”或“一個中國原則”。

誠然,當今“中國崛起”,北京憑藉其早已與台灣­發生逆轉的經濟力量及­國際影響力,是有足夠的能力讓台灣­的邦交國數量歸零。不過這種憑藉財大氣粗­的懲罰式舉措,充其量只產生對蔡英文­政府的民望及政績的打­擊效果,並不能改善台灣社會對­大陸的離心力,甚至產生反效果。而台灣社會似乎也已做­好“沒有邦交國”的心理準備,適逢這次及上次與聖多­美和普林西比斷交之際,台灣民視《政經看民視》節目分別做了直播民調, “寧可歸零也不願砸錢”穩住邦交國數目的都佔­了壓倒性的99.5%。甚至還有一些民眾表示­樂見與巴拿馬斷交, “因為可以省了很多錢”。

北京主導的“台巴斷交”戲碼,儼然已成為一把“雙刃劍”,一方面起到打擊蔡英文­政府威信的效果,另一方面卻也起到進一­步失去台灣民心的反效­果,折射出近70年來北京­在有效爭取台灣人民歸­心的議題上,一直陷於不得其門而入­的窘境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