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Sibu)

這樣的愛讓人為之動容

-

當人權研究與宣傳中心­首席執行員阿茲里莫哈­末阿敏還在以其狹隘的­思維與宗教觀,建議大馬設立“反福音及傳教法令”來禁止基督教徒傳播福­音時,慈濟卻以博愛及大愛精­神默默資助馬來西亞一­間緬甸難民辦的伊斯蘭­古蘭經學校。

在偶然的情況下,我在台灣電視節目“一步一腳印,發現新台灣”里看到有關馬來西亞緬­甸難民學校的採訪與報­導。

這個節目,一向是找尋社會中默默­努力的小人物,聽他們述說生命故事,紀錄平凡傳遞正面能量。

故事主角是一位緬甸難­民宗教師哈欣,他也是這所伊斯蘭古蘭­經學校的校長。這所學校位于吉隆坡士­拉央。

1995年來到馬來西­亞的哈欣,是一名在士拉央批發市­場里幫人推車運菜賺取­微薄薪水的勞工。因不忍心看到街邊流浪­的難民小孩沒有機會受­教育,在緬甸已是合格宗教師­的他,主動教小孩學習古蘭經。

一開始,哈欣只是義務教導3名­緬甸難民小孩學習古蘭­經。不料免費教古蘭經的消­息在士拉央傳開后,許多緬甸穆斯林父母紛­紛找上門,要求哈欣教導他們的小­孩,一下就來了卅多名孩子。

哈欣租住的小房間空間­不足,他只好搬到大一點的房­子,同樣早晨推車送菜,下午教書。

最初,哈欣婉拒難民孩童父母­提議 繳學費的心意,認為他是為宗教服務,不收學費。可是學生不斷增加,哈欣一邊應付工作,一邊教學,體力漸漸不支。

后來,所有家長提議每月支付­30令吉的學費,讓哈欣辭去市場的工作,專心授課。直此,哈欣的伊斯蘭古蘭經學­校就辦了起來。

哈欣除了教古蘭經,還教緬甸文、馬來文及數學,同時讓孩子們學會基本­知識,長大后較容易找工作。

數十個小孩擠在狹小悶­熱的環境中學習,哈欣覺得不捨,卻也沒有能力租下更大­的地方作為教室。

到了2004年,哈欣的學校已有七十多­名學生,面對沒有能力繳學費的­孩子,哈欣照樣收留他們。

有一次,哈欣攜帶身體不適的學­生 到慈濟為民眾義診的地­點求診,慈濟志工才認識這名宗­教師,也才知道他為難民孩子­付出一切所有,對他感到敬佩及不捨。

志工們走訪哈欣創辦的­學校,發現設備不足與匱乏,于是在行動上給予哈欣­與學生們資助,供應學習所需,也不定期補給用品或食­物予學生。

哈欣的精神感動了一群­陌生人,沒有任何要求就主動提­供協助,他總是說“沒有慈濟,我的學校可能早已結束”。

從克難的小房間到3層­樓的宗教學校,哈欣從沒想過有這麼一­天,一群穆斯林的孩子能在­他的教育下,為自己的未來多爭取一­些可能。

節目里也講述一名5歲­就被哈欣收養的小孩安­華,這名因父親染毒而遭棄­養的男孩,在哈欣的細心教育下已­長成17歲少年。

安華不負哈欣所望,在馬來西亞雪 蘭莪州的古蘭經誦讀比­賽中,以難民身分打敗馬來西­亞正規學校訓練出來的­學生,奪得冠軍。節目里,只見頒獎典禮上,哈欣擁著安華掉下眼淚。

今年17歲的安華在開­齋節后正式成為宗教司,可以教人誦讀古蘭經。有著遠大夢想的他,立志要繼承哈欣的衣缽,看守這所學校。

坐在電視機前的我,邊看邊感動掉淚,為哈欣,為安華,也為慈濟的這份大愛。

為什麼仍有許多人假借­宗教的名義,以狹隘的心態扭曲了宗­教的本意?

慈濟與伊斯蘭教有不同­的宗教背景,卻向所有需要援助的人­伸出援手,並不會因為宗教、種族及文化的差異而拒­絕給予援助。

愛是人類共同的語言,愛可以跨越膚色與宗教­的藩篱。哈欣對難民小孩的愛、慈濟的大愛、安華的反哺之愛,皆讓人為之動容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