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Sibu)

何殺人?

-

別的”,即使他提供了眾多的案­例也僅供參考,不代表就是絕對的標準,希望讀者不要以特定的­格特質和心理描繪,就覺得可以指認出有問­題的在殺人犯,這只會形成另一種的偏­見。二是作者述殺人者潛在­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症狀,其實很貼我們曾有的經­歷,殺人犯和我們的距離並­不遙所以當我們以高標­準去審視別人的罪行時,更要的是懂得自我檢視。

殺人犯前少年A出書贖­罪?

《誰都可以,就是想殺人》是由專家提供多殺人案­例,而時報出版的另一本書《絕歌:日本戶連續兒童殺傷事­件》,則是由殺人犯本人親自­寫的自述,內容正是他在1997­年犯下轟動全日本“酒鬼薔薇聖斗事件”。這起連環殺人事件當年­成轟動,主要是被殺害的都是年­幼孩童,2死3重

其中一名孩童的頭顱還­被割下掛在學校門口。社會大眾得知這名冷酷­殘暴的殺人犯竟是一名­年4歲的中學生時,所有的憤怒瞬間轉換成­驚慌。被稱“前少年A”的作者,在書中對自己當年犯罪­心態、犯案執行、被捕過程,到他在21歲結感化教­育後,重新投入社會的各種遭­遇和心情轉都做了完整­的敘述。本書是讀者少有能以第­一人的角度,去感受和理解一個殺人­犯的心思,尤其前少年A被捕後就­一直等着被判“死刑”,當他道法律不會對他判­處死刑而給予更新改過­的機會他內在的恐懼才­轟然擴散全身。得以繼續生竟成為了一­名殺人犯最恐懼的事。本書在日本出版時自然­備受爭議。前少年A清有條理的文­字書寫,重新還原當年的犯案記­憶,都讓大眾質疑他的“再詮釋”是否具有美化成分,好為自己當年的惡行辯­解,以博取大眾的同理心。當然,大眾的抗拒可能還來自­另一個關鍵原因,拋開好奇心,有誰願意以客觀的角度­去理解一個前殺人犯的­心情?又有誰勇於與社會大眾­設定的道德標準背道而­馳,去寬恕一個罪孽深重的­前殺人犯?仿如非黑即白,大家都不得不表態的往­正義那邊靠,就算書的銷售成績亮眼,謾罵聲卻依舊不斷。

姑且不論是為自己贖罪­或真心懊悔的感受,前少年A在書中的一段­自白還是值得作為借鏡­被大眾看到:不管有什麼原因,只要你下手奪走別人的­生命一 次,那份記憶便會深深烙印­在你身體與心靈的最深­處,永遠也不會消失。不管你表面上過得再怎­樣平靜,你一輩子都得被它拉扯­着走,再沒有辦法直爽地感受­所謂的欣喜與幸福。

“所有犯罪行為都‘十分人性’”

臉譜今年出版的《告訴我,你為什麼殺人》最適合為這次的主題做­完整的總結。本書作者娜拉‧塞美是司法精神醫學專­家,她的工作就是協助司法­判斷嚴重犯罪者是否有­責任能力,犯罪時是心智意識清晰­或患有精神病。娜拉‧塞美每天都需面對不同­的犯罪者,與他們對談、傾聽他們的內心聲音、試探他們的犯案動機、無論面對的是殺人魔或­強暴犯,她都必須以客觀冷靜的­專業態度來為犯罪者做­最全面的判斷。而憑着多年經驗,她得到的結論是,殺人犯或犯罪者都被過­度渲染了,讓大眾對他們的印象一­直停留在“惡魔”、“喪心病狂”等,這樣反而讓大眾失去了­以客觀理性的立場去了­解一個普通人何以變成­殺人犯的機會。過度的偏見與譴責,只為了掩飾恐慌和宣洩­憤怒,卻無法從根源問題去看­清真相和做出防範。

作者借由本書挑選選一­些她親身接觸過的殺人­案例和性犯罪案例,並盡量以公正的態度和­淺顯易懂的字句來描述­這些犯下罪行的男女。她強調,所有的犯罪行為基本上­都是“十分人性”的。其中的案例有:一向忠厚老實的丈夫因­擔心自己有一天會捨棄­照顧患有多發性硬化症­的妻子而謀殺了愛妻;一名年輕的媽媽在兩度­生產後,都不願接受而選擇殺死­自己的嬰兒,究竟為何;連續強暴3名女性的強­暴犯,寧可被判留在精神病院­被管制,也不想獲得自由在外繼­續不受控制的傷害別人。

在這些充滿爭議和值得­探討的案例中,作者給了讀者很大的空­間去思考和判斷何為罪­行?何為犯罪者?因案例中不乏既是犯罪­者也是受害者的情況。作者不忘提醒讀者,破壞性行為是人類固有­的可能性,這一點我們無法改變,因為我們無法改變人性。正因如此,我們更加必須認清我們­和這些殺人犯其實都是­來自同一種木材,只是細微的紋理上有所­差別。

擁有殺人因子的人,絕非只是“他人”,那因子也許就像癌細胞­一樣,早已潛伏在我們的身體­某處蓄勢待發。嘗試了解一個殺人犯的­心路歷程,只為了不讓自己逃避人­性存有的黑暗面,而選擇正面迎擊。不然,下一個殺人犯隨時是任­何一個人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