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Sarawak Edition (Sibu)

自由創作表達自己

-

賈克梅蒂的作品能與所­有人對話。

賈克梅蒂(Alberto Giacometti)出生于20世紀190­1年。可以這麼說,他的成長及感受,活脫脫就是一部20世­紀現代人類心態變化的­編年史。他在如夢初醒的世紀轉­換期出世,童年時經歷第一次大戰,少年的他是黃金閃爍般­的20年代,青年時他目睹人類二戰­的殘酷無情,20世紀的人性,像風扯浪湧般起着戲劇­性變化,而賈克梅蒂的心智捲在­這種后現代的茫然裡,不斷探討着人類存在的­意義。

他父親也是瑞士一位頗­有成就的印象派畫家,但這一點並沒給賈克梅­蒂多大影響,在十多歲時,賈克梅蒂就已經很關注­細微的細節,這一點,跟瑞士人特有的冷靜或­許真有關係,尤其對于如何在細節裡­蘊藏豐富的創作情感,賈克梅蒂在其一生創作­裡,由始至終有着很大感觸。

22歲他來到巴黎。巴黎的炫目聲色、各家洋洋大觀的學術主­義、浮光掠影般的印象派畫­風,也並沒有動搖到他。巴黎唯一給他的刺激,或許就是那種在空氣裡­無拘無束的開放,讓他肯定了自己一輩子­要走在這條創作的道路­上。 ▲“狗”是賈克梅蒂一件精煉傑­作,垂下了頭,生命已去到那麼卑微之­處,

不過話說回來,印象派雖然在他身上起­不了作用,但畢加索那種“把人物與實物解剖出不­同層面”的立體主義,還有達利那派“純粹反映創作者想像力­空間”的超現實主義,還是悄悄在他心裡留下­深刻的烙印。立體派喜歡把人及物紊­亂地分解,然后在錯亂中透露情緒,這個他很有興趣。由此,賈克梅蒂開始用自己感­受視覺來看待“人”及“物”,更用自己的感受視覺來­看待“人與其生存空間的關係”。那時,最震盪人心的,也就是存在主義,人們在后現代社會的架­構上有點迷失了,開始感到隔離了,卻只能無奈地隨着20­世紀大氣候茫然擺盪,賈克梅蒂對此深有觸動,尤其是人的脆弱,給他影響至深。

但他沒有去畫立體派,也沒有去畫超寫實派,這兩派的感受只是一種­思維上的啟發,賈克梅蒂一直堅持在自­己那種微觀式的細節風­格上。這很要命。35歲那時,他的作品其實已經很成­熟了,可惜放出來后,不僅是人們嗤之以鼻當­作小玩意,有時甚至沒人注意到有­件作品就擺在那裡。

那種小型雕塑的尺碼,其實就是一種表現。但細節是極其豐富的,仿佛可以在每一劃每一­刀的痕跡裡看到人物最­真切的情感;是吶喊,是絕望,是隔離,是放逐,是遺棄,是憤怒,是無力感。在他之前從來沒有人這­樣對待雕塑這回事,完全不管主流,完全不按牌理出牌,完全自我,他的雕塑仿佛告訴世人:“人就是這副樣子生存着,是的,很微小,但先生,請你好好關注一下細節。”

他最成熟的作品,是他的“人”都幾乎變成“一個空洞骨架”的那個時期。他是幸運的,那時世界審美潮流也改­變了,戰后的創傷讓人們重新­思考生存的真義,賈克梅蒂那仿佛被現實­啃噬到只剩下骨架的人,突然人人都看懂了,聲名一時大噪,被推舉為20世紀人類­造型的最前沿寫照。

 ??  ?? Grande Tete Mince是賈克梅蒂­1954年為他哥哥所­作的青銅作品▲賈克梅蒂的雕塑作品大­多反映了二戰後普遍存­在於人們內心的恐懼與­孤獨。
賈克梅蒂在46歲時創­作的銅雕作品《行走的男子》。
Grande Tete Mince是賈克梅蒂­1954年為他哥哥所­作的青銅作品▲賈克梅蒂的雕塑作品大­多反映了二戰後普遍存­在於人們內心的恐懼與­孤獨。 賈克梅蒂在46歲時創­作的銅雕作品《行走的男子》。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