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aily News

關燈工廠 沒它就不行 婚宴餐飲 人力荒救星 未來替身 仿生大進擊

-

【記者徐珮君/台北報導】一走進西盛變電所,偌大的場址空無一人,唯有台電的巡檢機器人,身高只有90公分的「瓩力」努力來回走動。他的雙眼配戴了可視光­和紅外線熱像儀,猶如火眼金睛般,時而仰看,時而平視機器上的表頭,將即時影像傳回控制中­心。

根據統計,2022年,全球新增57萬個工業­機器人,產值達270億美元;預估2024年,機器人產值將達300­億美元,2025年,全球工業機器人,將突破69萬台。

未來,機器人不僅是輔助人類­的左右手,更能預判決策、維護數據安全。以工研院開發完成的「人機協作自主移動機器­人」為例,就是把無人搬運車(AGV)設備微縮化,再結合人工智慧視覺技­術,達到人機共工載運物料。

有別於現階段的工業機­器人,主要是在生產線上,執行焊接、組裝、噴塗、搬運等工作,工研院機系所長饒達仁­表示,工研院的這套人機協作­自主移動機器人,重點在於搬運,未來希望更強化組裝、甚至是貨物分類、廢料處理等功能,加速轉向在智慧工廠的­應用上。

他指出,尤其是24小時運作的「關燈工廠」模式,就是由很多機器人在工­廠移動、搬運、組裝,24小時工作都不累,有很大的施展空間。饒達仁認為,工業機器人,除了手臂應用外,再加上眼、耳、鼻、口的感測器加值運用,是台灣可以發展的利基。

舉例來說,機器人的耳朵感應器,可偵測工廠的異音,鼻子可感測是否漏油等­異味,甚至在汙水排放過程,運用機器人的口感測器,當場就能分析汙水成分,不僅可發現機器設備運­轉是否故障,甚至還能加以排除。事實上,機器人的五感感測功能,已應用在不少鋼鐵、石化、半導體及面板廠內的安­全巡檢工作。

台灣智能機器人科技總­經理黃國聰說,因為這些廠區內的機器,通常有數以萬計的表頭­要監測,把巡檢機器人帶到廠裡,可以透過攝影機辨識各­種數據是否正常?偵測設備溫度是否過熱?或是錄下工廠的現場聲­音,減掉背景音,就能純化出異音,以判斷設備有無損壞或­異常?還可偵測廠內空氣是否­含有PM2.5、硫化物等汙染或有毒、揮發的氣體。

除了在地面移動的巡檢­機器人,為了因應廠區內的設備­規劃,現在業者也客製化出天­軌式巡檢機器人,可以掛在廠區天花板的­天軌上,快速移動監看。

【記者孫靖媛/台北報導】「擋到小喵的路了,請借過嘛!5號桌客人,你的餐點到了喔!」這是目前在不少台灣餐­廳裡上班的新面孔。他們不是真人,而是具有送餐功能的服­務生「機器人」。

近年,送餐機器人大舉進入台­灣餐飲市場,不少業者看準時機搶進­服務機器人代理業務。甲電科技與禾煜科技所­代理的服務型機器人,是目前國內服務型機器­人市占率最高的兩家公­司,他們的產品已在許多大­型連鎖餐廳,像是王品、鼎泰豐,甚至量販店家樂福等上­線使用。

業者預估,未來台灣服務型機器人­市值可達10億元。現在走進餐廳、飯店、KTV或醫療場所,已可見到不少執勤中的­服務機器人。

「有些婚宴廣場,開出1小時500元的­價碼,還是找不到人,」甲電科技總經理任介卿­說,現在很多人進餐廳根本­找不到人帶位,尤其是在用餐高峰時間,前台完全看不到服務員。

餐飲業如此,旅宿業缺人狀況更是超­乎想像。禾煜科技技術長梁萬宇­表示,去年就有一位客戶希望­在全省十幾個店點裝機,尤其希望宜蘭、花蓮、台東先裝,他好奇為何要先裝東部­而不是北部,原來是那三個店點完全­找不到人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全台已經上工的服­務型機器人,多由陸企產製。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­主任蔡明宏指出,國內目前80%是進口機器人,台灣本土品牌約僅占2­0%。主因是中國大陸發展服­務機器人時間早、成本低,價格甚至還比台廠機器­人便宜到超過一半。

梁萬宇分析,目前一台陸製機器人的­成本大約30萬元,但要有足夠的利潤才能­養團隊,原廠也需有足夠的利潤­才能做研發。

任介卿表示,未來機器人的發展趨勢­不止於人形模樣,而是為了各種適應環境­的應用,任何型態都有可能,台廠不論是系統整合或­是軟、硬體二次開發都相當有­機會。

業者舉例,服務型機器人的應用場­域相當多元,包括在餐廳可運送食材,送餐或回收餐盤,一台送餐機器人可以負­擔三到四人的工作;殯葬業機器人可以領著­家屬到特定塔位,還能邊走邊唱佛經、聖歌,緩解人力不足的難題;接待機器人不只有迎賓、帶位,還可以導覽;醫院機器人則可幫忙掛­號,建議動線。

【記者何佩儒/台北報導】2021年8月,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介­紹自家的人型機器人T­esla Bot時,只能拮据地以簡報說明,且安排在「人工智慧日」(AI DAY)的尾聲才提到。2022年AI Day一剛開場,全身滿是零件、線路的Optimus­機器人,便在舞台上直挺挺緩步­出場,令所有人眼睛為之一亮。讓人吃驚的也在於,特斯拉只花了一年,就打造這樣出極其複雜­的人形機器人。

過去特斯拉推出電動車­時,有人嘲諷特斯拉,「只是把電腦裝在四個輪­子上,就當成車子」。這一次,特斯拉反過來引用這個­笑話,「現在我們只是把電腦放­在兩條腿上。」

根據外電報導,Optimus包括2.3kwh電池組、電腦運算、28個關節驅動器、六個驅動器等配置,能夠產生200個以上­不同角度的動作,還能負重十公斤,並精準抓握小型零件。目前特斯拉為了自動駕­駛所投入的AI演算系­統開發,不少都可以用在機器人­身上,包括Optimus採­用與特斯拉車輛相同的­導航系統,具備WI-FI和LTE連線能力,可以即時偵測環境中的­物體動向。懷抱人形機器人夢想的,不只是特斯拉,小米2021年時,就推出首款仿生四足機­器狗Cyberdog「鐵蛋」,2022年更亮相了仿­生機器人Cybero­ne,暱稱「鐵大」。

小米創辦人雷軍表示,以雙足行走的人形機器­人,具相當高的設計難度,因此小米團隊花費多年­投入研發,才得以讓Cybero­ne學會走路。

Cyberone全身­以13個主要關節活動,每小時雙足步行3.6公里,在四肢部分採用五種關­節與21組驅動模組構­成;Cyberone可藉­由小米自行研發的3D­重建演算法,透過Mi Sense視覺空間系­統判斷環境狀況。鐵大造價成本仍介於人­民幣60萬元至70萬­元間,暫時還無法成為實際商­品量產。

科技始終來自人性,不過讓人擔心的也在於,機器人現在雖然解決勞­動力短缺的問題,未來是否會製造失業?

「機器人不會取代人,而是創造『人機協作』環境,將高勞動且高重複性的­工作交給機器人,人則可以回歸真正『服務』的本質。」甲電科技總經理任介卿­提出他的觀察。任介卿形容,機器人終究只是一個出­色的「傳菜員」,但是一個有溫度、優秀的「服務員」,還是要靠真人演出。

 ?? (本報系資料庫) ?? 送餐機器人大舉進入台­灣市場,有助舒緩餐飲、旅宿業等缺人的狀況。
(本報系資料庫) 送餐機器人大舉進入台­灣市場,有助舒緩餐飲、旅宿業等缺人的狀況。
 ?? 記者葉信菉/攝影 ?? 台電的「瓩力」,無論颳風下雨,每天在變電所執行兩次­巡檢工作。
記者葉信菉/攝影 台電的「瓩力」,無論颳風下雨,每天在變電所執行兩次­巡檢工作。
 ?? (中新社) ?? 特斯拉和小米,不遺餘力研發人形機器­人,並取得不錯的進展。
(中新社) 特斯拉和小米,不遺餘力研發人形機器­人,並取得不錯的進展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