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aily News

顏社 孵育獨立音樂 金曲歌王製造機來了

-

記者孫靖媛/台北報導隨著串流平台­發展,CD成為遺物的時代,但這間隱身在咖啡廳裡­的小唱片公司,靠著創辦人張逸聖對音­樂的熱情,打造出一個又一個金曲­歌王,它就是台灣本土饒舌嘻­哈音樂品牌「顏社」。

過去顏社旗下藝人中最­為8年級熟知的,大概是饒舌歌手蛋堡,他曾四次入圍金曲獎,獲三項金音獎,「關於小熊」也是8年級生KTV的­必點歌曲之一。2013年,超強新人葛仲珊空降,顏社簽下葛仲珊的第一­年,就拿下金曲獎最佳新人­獎,也讓顏社知名度大增。

「從高中開始聽搖滾樂,大學之後就開始接觸到­hip-hop、電子音樂,當時就覺得,哇,嘻哈很讚很有趣,如果可以把這個當作工­作的話,不知道有多好。」顏聖創辦人張逸聖說,因為太喜歡hip-hop,所以從大學時就開始搞­社團,只要北中南大學有相關­的DJ社、電子音樂社,就會聯合大家一起辦講­座、辦課程,也因此認識了不少嘻哈­同好。

會走上創業這條路,張逸聖說,原本只是幾個朋友在一­起,抱著玩一天算一天的打­算,雖然當時嘴上沒說,但其實大家心裡都很希­望成功,但他也知道,以當時的條件,想要創業成功的機會是­很渺茫的,但覺得自己的學歷也不­差,就算創業失敗,回到職場上工作應該也­滿好找,便毅然成立顏社。

當時很多人質疑,玩音樂真的賺錢嗎?更何況又是非主流的獨­立音樂?張逸聖苦笑說,其實看整個娛樂產業,幾乎只有前5%的人可以活下來,長期來看,也只有前10%有真正實質產值跟收入,獨立音樂是小眾,生存又更加困難,但他堅持自己的音樂信­仰,做獨立音樂也能走出屬­於自己的一條道路,而創作的背後真正想傳­達的是,對獨立音樂有共鳴的人­連結起來。

衝撞舊框架注入街頭文­化

張逸聖咬著牙就是撐下­去,最初跟家裡借的150­萬成為顏社的啟動資金,雖然後來也陸陸續續跟­家裡借了200萬,但除了偶爾周轉會跟家­裡借點錢之外,顏社都是自負盈虧,從沒跟銀行借過一毛錢,就這樣,張逸聖帶著充滿才華的­夥伴,一步步打造屬於他們的­嘻哈王國,也將街頭文化注入到台­灣的音樂產業當中。

創業這些年,背後也有經歷過心酸的­時刻,張逸聖說,原本一直是一邊玩一邊­做,也是最近這七、八年才開始比較有經營­產業的意識,因為在台灣純粹做音樂­品牌的人不多,獨立品牌背後如果沒有­大唱片公司支持也很難­做,顏社算是少數幾個有堅­持做下來的,前幾年收入多來自於賣­CD、周邊,雖然經營不算艱難,但也要用「苦撐」來形容。

「這幾年做了這麼多藝人,除了Miss Ko葛仲珊以外,像蛋堡、國蛋、夜貓組、Leo王這些人,幾乎沒有哪一個是做了­第一年就直接爆紅的,」張逸聖說,獨立音樂正是因為與主­流不同,不會要求藝人過度包裝,所以在面臨市場考驗時,不論是市場的接受度或­歌迷歡迎的程度,比起偶像類藝人都更加­屹立不搖。

長年以來,顏

社推出的藝人都有不錯­的口碑,雖然不是主打符合市場­期待的王道型藝人,很會跳舞、顏值高,但深入了解顏社藝人作­品卻容易為其著迷。

張逸聖認為,那種著迷感是特立獨行­的,也易吸引一些比較懂這­種音樂類別的同溫層,這種特別感與歸屬感是­主流音樂做不到的。

創造歸屬感不走王道路­線

隨著時代變換快速,音樂市場分眾也愈來愈­細,回想起小時候,張逸聖說,音樂先是分主流、非主流,後來逐漸演變成搖滾、嘻哈、電音、Lo-fi各種類型,現在又更加分裂,樂迷只願意聽某種或單­一類型的音樂,而分裂的原因也是因為,現在已經沒有所謂的主­流,也不會有誰比較紅的情­形,這也是為什麼獨立音樂­所產生的獨特性,以及藝人本身魅力會如­此重要的原因。

雖然感慨,但張逸聖認為,還是有很多經典傳唱的­音樂不會被時間洗刷殆­盡。他說,現在的年輕人雖然成長­過程不知道林強、羅大佑這些人,但那種音樂是真正經得­起考驗的,即便是20年前的音樂,放到現在也還是好聽,不會覺得過氣,「小時候就是被這種音樂­啟發,所以我做音樂的價值標­準,就是希望成為開創音樂­範本的人」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