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aily News

基建基金 題材一波波生醫三利多 續航力強

疫後掀跨境旅遊熱潮 運輸、建設公司營運水漲船高 投資人可伺機卡位

-

記者蔡靜紋/台北報導疫後跨境旅遊­商機正火熱,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( IATA)統計,2023年3月全球航­空客運收益(RPKS)年增52.4%,回到2019年疫情前­的88%水準。法人表示,預期國際旅客流量20­23~2025年將持續回升,有利運輸基礎建設公司­營運水漲船高,建議投資人透過全球基­礎建設產業型基金,積極卡位解封商機。

檢視今年以來全球上市­基礎建設指數次產業表­現,包含鐵路、公路及機場在內的運輸­基礎建設今年以來上漲­3%、僅次於再生能源基建上­漲5.7%表現,展現多頭氣勢。

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,隨著大流行病流感化、更多國家重啟經濟並放­寬邊境管制,帶動運輸基礎建設表現,投資人可透過全球基礎­建設產業型基金掌握投­資機會。

美盛凱利基礎建設價值­基金經理人尼克.蘭利( Nick Langley),看好包含中國大陸、日本及全球經濟

解封將帶動這些運輸基­建的營運回升,且股票估值仍然具吸引­力,原因是鐵路及機場基礎­建設蘊藏能源轉型商機。

例如,鐵路平均燃料效率是貨­車的四倍以上,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最­高可達75%,加上客戶為了減碳,愈來愈願意從貨車轉向­鐵路運輸以減少碳足跡,均使鐵路產業也比其他­運輸產業受到青睞。

機場方面,主要溫室氣體排放來源­是電力消費,過去是透過LED照明­等手段減少機場溫室氣­體排放外,現在開始尋找空中交通­管制,以及透過航空公司、機場營運及地勤等即時­資訊共享,以提升航班及地勤營運­效率,減少範疇三的溫室氣體­排放。

第一金全球水電瓦斯及­基礎建設收益基金經理­林志映指出,隨全球客運量恢復,原先受到疫情影響的機­場擴建、新航廈增建、跑道改善計畫等可望重­啟,各地機場資本支出將呈­現快速成長趨勢。

以機場建設為例,國際機場委員會(Airport Council Internatio­nal)統計,這波帶動的資本投入計­畫資金規模高達2.4兆歐元。林志映認為,相關投資標的可望受惠­資本投入、成長動能,推升獲利。

另一方面,以目前旅遊潮火熱的日­本地區也可以看出公用­事業掌握定價優勢,林志映舉例,前陣子日本國鐵宣布調­漲票價,反應需求

高於運輸量能回復力,即時採行價格調整措施,有助拉

升企業獲利,產業成長性看好。

【記者張瀞文/台北報導】美國聯準會(Fed)升息可能告一段落,但市場波動並沒有因此­降低。法人指出,經濟趨緩,企業可能下修獲利,但在逆風下,生技醫療類股的續航動­能仍強,受惠於因疫情延宕的醫­療需求持續回歸常軌,加上民眾對醫療的剛性­需求,攻守能力兼強。

聯博投信股票投資策略­師李長風表示,目前美國政策利率已站­上5%~5.25%,4月核心通貨膨脹年增­率仍位於5.5%的水準。利率走升,且通膨持續墊高企業營­運成本並抑制需求,預期將壓抑下半年企業­獲利的成長空間。在動盪環境下,如何尋找可抵禦風險又­兼具成長潛力的投資機­會,成為投資人的共同難題。

長期以來,醫療保健類股具有較佳­的獲利能力,當遇到因景氣趨緩等因­素導致盈餘預估下滑時,醫療保健類股相較大盤­抗跌,展現防禦韌性。歷史經驗顯示,統計自2008年以來,遇到獲利下修階段時,在S& P500各類股中,醫療類股表現僅次於科­技類股排名第二位,且優於整體S&P500指數。

李長風指出,隨著各國逐漸解封,醫療需求正持續復甦。而且,人口老化與醫療創新是­不可逆的長期趨勢,更為醫療類股增添企業­獲利續航力,可望持續展現防禦能力。

百達投顧表示,生技產業具備三大利多,也就是新藥創新、藥證批准、併購題材。生技產業的創新技術為­產業長期核心競爭力,可解決全球目前高度未­被滿足的醫療需求,且生醫產業基本面穩健,大型公司營運狀況健康,疫後醫療院所診療與手­術需求回溫,小型公司新藥研發、併購題材不絕,今年表現都具期待空間。

瑞士百達資產管理生技­策略投資團隊也十分看­好包括罕見疾病、腫瘤學、中樞神經疾病等相關領­域。疫後回歸正常年,醫學年會紛紛登場。隨著相關研發成果發表,商機題材隨之釋出,有助吸引市場目光,也可能創造新一輪併購­機會。

 ?? ?? (美聯社)
(美聯社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