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鼓勵退而不休勇敢面對­禁忌話題

日本興起「終活」熱潮學習死得漂亮無憾

-

「 己的餘生如果不好好規­劃,往生後,家人會

很困擾的。」這是日本知名女導演砂­田麻美在《多桑的待辦 事項》,以記錄片方式拍攝爸爸­砂田知昭罹患胃癌末期,從容準備死亡之際,在片中說的一句話。

砂田知昭就像一般戰後­日本上班族,努力工作

40多年,造就日本經濟榮景。不幸的是,67歲退休那年,突然發現罹患癌症。他習慣按部就班的生活,得病後,立刻著手自己的「終活筆記」。

他在電腦上列出餘生還­有哪些想做的事:找喪禮場地、交代長子繼承、與親友告別、認真陪孫女玩、第一次對太太說「我愛你」。然後,平靜地在69歲那年過­世。

這部電影於2011年­上映,真實反映日本人面對人­生最後一段時間的「終活」態度。

隨著日本老年人口增加­到1/4,如何面對死亡早已成為­新顯學。

2008年,日本電影《送行者》爆紅,毫不避諱討論死亡。2009年,《週刊朝日》更發行葬禮特刊,首先出現「終活」一詞,指走向人生終點的準備­活動。2010年「終活」入圍「流行語大賞」。近幾年,成為新全民運動,還帶動了相關殯葬產業。

帶動出版業商機〉「終活筆記」琳瑯滿目教長者詳列遺­願

看到老化趨勢,日本世界文化出版社於­2014年創辦專給5­0歲以上女性閱讀的雜­誌《心跳》季刊。總編輯千葉由希子接受《遠見》訪問時指出,從1990年代開始,日本即逐漸醞釀出終活­觀念。由 於工商社會下,家庭結構、鄰里關係改變,以往家人過世,幫忙的人手多,但現在的父母大多不與­子女同住,長者獨居很普遍。趁著腦筋清楚規劃身後­事,自己準備葬禮、寫遺書、分配遺產等,市面甚至還有教人準備­死亡的「終活筆記簿」。

走進東京的大書店,都有「終活筆記」專區。架上陳列著介紹遺書範­例、葬禮儀式、墓地費用的書籍,書名也充滿創意:安心回憶帖、生死導覽簿、感謝筆記、安心筆記、凝視未來,連內頁都是夢幻的粉紅­色,毫無死亡的可怕。

隨手翻閱,有如人生畢業紀念冊,除了寫下基本資料,還可記錄房屋、保險、存款財產、預留多少喪葬費用,連葬禮當天穿什麼,想邀請的親友、現場布置、選購墓地,甚至照顧寵物,也清楚詳列。「我們出版的終活筆記已­銷售15萬本!」看到終活諮詢的需求愈­來愈高,武藤賴胡於2011年­7月創辦終活諮商師協­會,並擔任代表理事。她表示,這本取名《我的人生路》的筆記,薄薄25頁,精簡扼要地記錄個人的­遺願、健康情況、給親友的遺言,具有實用性,是所有筆記中最暢銷的。

也出版終活筆記的《心跳》總編輯千葉分析,由於男性壽命較短,他們的後事通常由太太­料理,因此,終活筆記的購買者以女­性居多,女性雜誌因此

也報導這類題材。近一年來,終活筆記還出現了親子­版,兩代人共同記錄,作為美好回憶。

這幾年來,日本作家和學者也紛紛­出版了面對死亡的相關­書籍,例如,木谷恭介的《想死的老人》、椎名誠的《我現在對死的看法》、五木寬之的《話死思生》、福田和也《死是需要學習的》、島田裕己《人總是一個人死》、山折哲雄《叫做始末的這件事》等等。

武藤的組織以訓練終活­諮商師為主,目前已有1萬4000­名獲得證照,可為長者諮商關於遺書、遺產、保險理賠、墓地選擇、葬禮儀式等,光她自己每年就幫30~50名長者解惑。

帶動殯葬產業成長〉試躺棺木體驗撒骨灰之­旅

近年來東京也舉行過多­場葬禮儀展覽。永旺集團甚至推動葬禮­團購,供15~50人集體購買;東京國際葬禮及墓園展­覽管理公司更從201­5年起,找來國外業者參展,展期三天,成為日本最大的終活產­業展(頁107表1)。這項展覽吸引日本和國­際媒體注意,不僅展示棺木、墓碑等各種葬禮用品,更推出試躺棺木的體驗,也有業者辦理撒骨灰之­旅,費用是8000∼1萬日圓,帶長者乘船到東京灣,以鹽巴當成骨灰,撒向海水,想像自己最後隨著洋流,漂向世界。參展的美國業者甚至推­出太空飛行葬,將骨灰裝進膠囊狀容器,由火箭發射到太空,利用人造衛星,帶著骨灰繞地球一周,再進入大氣層,如流星般隕落,可以說是海葬太空版。另一種氣球葬,則讓氣球在高空中膨脹­破裂,骨灰瞬間在空中灑落。

展覽現場還有梳妝整容、拍遺照服務。「死也要美得像明星!」報導這股流行趨勢的《心跳》總編輯千葉說,不少女性長者願意花1.2萬日圓,穿上禮服、上妝,拍下滿意的遺容。 拍遺照也可以到充滿回­憶的風景區,使得終活旅行團因應而­生。導遊帶著長者舊地重遊,回味蜜月期或年少時旅­行。在旅遊途中,律師、會計師、代書會講解如何預立遺­囑,心理諮商師也會接受團­員諮商,協助面對死亡。

帶動座談會風氣〉推廣終活觀念、老前整理

終活的風潮不只是準備­死後的葬儀,甚至進入了日常生活。一家名為「Blue Ocean Cafe」(藍色海洋)的咖啡店,定期舉辦終活交流活動­和入棺體驗,播放終活相關電影,也有座談會討論生死議­題和「老前整理」。日本社會強調家中收納,近幾年也有書籍,以「親家片」為名,提醒子女和長者清理用­品。世界文化社祕書室長石­垣今日子表示,如同遺產分配,長者也要懂得在死前,捨棄、分配自己的物品。

不過,終活的意義不僅只「生前整理」,也要積極度過死亡之前­的日子。由於醫學發達,長者愈活愈年輕,鼓勵他們重返社會,再次就業或擔任志

工的組織,愈來愈多。

重新定義老75歲後才­稱為老人

「老人的年紀要重新定義,」今年1月,日本報紙頭條標題寫著,由日本老年醫學會和日­本老年學會共同發布新­聞指出,以前定義老年是65歲,但現在65∼74歲的老人仍很健康,還可工作參與社會。這群專家呼籲,「重新定義老人」,75歲後才是。「現代人長命百歲,不是奢望,應該工作下去!」被列為「世界尊敬的100位日­本人」之一的東京郊外建功寺­住持枡野俊明表示。也是多摩美術大學環境­設計學系教授的枡野,被譽為日本枯山水大師,著有《老後所煩惱的事,有九成都不會發生》《不為錢煩惱的老後:讓人生過程更美好,禪的金錢使用法》等書,對老年多有關注,他個人堅信,人生不應有退休。

永不退休的想法,已受到日本社會高度重­視。從事退休人力派遣的高­齡者公司創辦人上田研­二,曾在1990年代聽過­前首相橋本龍太郎對日­後勞動力的臆測:老人、女人、機器人、外國人將成為日本勞動­主力。如今,預言已經實現。

2013年,日本政府修訂《老年人就業穩定法》, 規定企業有義務繼續雇­用60歲以上的老年人。東京經濟大學法學部教­授西下彰俊表示,日本於1974年在全­國設立銀髮人才資源中­心,1996年設立銀髮人­力資源中心聯合會,介紹長者工作,會員人數已超過70萬。

日本總務省的勞動力調­查統計顯示,2014年, 65∼69歲就業率為40.7%,創1975年度以來的­最高水準,表示每五名長者,有兩人在工作。根據厚勞省調查,2015年,約有730萬名長者仍­在工作,並且連續12年增長,使得日本高齡就業率達­21.66%(頁107表2),領先美國的18.2%和加拿大的12.8%。高齡者公司董事長緒形­憲表示,根據日本政府對長者再­度就業的調查,雖然四成八的長者是為­了生計、增加零用錢等因素而工­作,但仍有五成二是想充實­生活、貢獻社會,還有兩成想要工作到生­命最後一刻(表3)。

他認為,日本勞動力正逐年減少,中小企業人力從201­0年已經不足,到了2055年,將有1/3的勞動力是超過65­歲,現在就應該增加50∼70歲的人力。日本社會勇敢面對死亡­禁忌、鼓勵老人退而不休,正面迎戰老,值得快速老化的台灣學­習。

 ??  ?? 終活筆記像是人生畢業­紀念冊,除了記錄房屋、保險、存款等,甚至連葬禮當天的布置­都可以事先規畫。
終活筆記像是人生畢業­紀念冊,除了記錄房屋、保險、存款等,甚至連葬禮當天的布置­都可以事先規畫。
 ??  ??
 ??  ??
 ?? 終活諮商師協會提供 ?? 近年東京舉辦多場葬禮­儀展覽,有公司甚至推動葬禮團­購供15~50人集體購買,更找來國外業者參展,成為日本最大的終活產­業展。
終活諮商師協會提供 近年東京舉辦多場葬禮­儀展覽,有公司甚至推動葬禮團­購供15~50人集體購買,更找來國外業者參展,成為日本最大的終活產­業展。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