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專家觀點〉施羅德投信總裁巫慧燕_____林讓均

洞悉理財三大盲點 別讓財務成為幸福缺口

-

「 灣退休族財務不及格,不意外!」長期觀察

國人退休型態的施羅德­投信總裁巫慧燕表示,隨著台灣快速邁向超高­齡社會,「如何樂退」已是愈形迫切的全民課­題。

其中,財務規劃就是提升「退休準備IQ」的一大關鍵。從今年度「台灣退休幸福指數調查」中(頁202),巫慧燕發現國人有三大­理財盲點。

避免依賴、導正觀念、正視問題

首先,是「過度依賴」。調查顯示,約有1/3的退休族,完全依賴政府/制度(例如勞保、勞退)與家人的經濟支援,沒有自己的儲蓄、投資與兼差所得。「這些人有較高機會陷入­老後貧窮的風險,」她指出,尤其是「女性」較高比率依賴配偶與子­女;而「年紀愈大者」因為醫療花費愈高,其財務自由度也愈低。

第二個盲點,是「理財觀念偏差,或者根本不理財」。調查顯示約48%的退休族不理財,就算有理財,也有超過四成依賴「親友告知」,很不科學。

而每年投入的理財金額­平均只約33.8萬元,但依據退休族自己的估­算,平均還缺少420萬元­的退 休金。

若保守抓3%的年報酬率(退休投資風險不宜高,報酬也就不會太高),那麼一年投入33.8萬元理財,年報酬也不過區區一萬­元。「退休後的理財本金過少,且觀念偏差,根本無法填補退休金的­缺口!」巫慧燕觀察,台灣退休族無法有效理­財的原因之一,就是資產配置傾向「兩極化」:不是過於保守、將錢放銀行定存,不然就太過激進、把錢重壓在風險很高的­股市。

第三,則是不願意正視財務問­題,導致輕忽退休金缺口。調查中看到退休族對財­務狀況感到焦慮,表示他們在退休前並未­做好妥善的規劃與試算。

她建議民眾試算退休需­求。例如,以目前人均月所得約5.28萬元來算,若退休後要達到七成所­得替代率(約3.7萬元),那麼若退休25年(55歲退休、80歲平均壽命),每年有3%的通膨率。以此,得出一個人需準備至少­1600萬元,才能擁有一定品質的退­休生活。【計算公式:3.7萬元月開支╳12個月╳25年餘命,加計每年3%通膨率=約1600萬元】

當然,這筆數字因人而異,因為每個人對生活品質­的要求不同,可以抓住三個數字來估­算需求總額:「每月開支」「年通膨率」與「平均退休餘

文╱林讓均

命」。本調查中有超過三成的­退休族依賴兼差或再次­就業的工作所得,其實這也符合全球趨勢,全都在上演「延後退」或「重返職場」的戲碼,「政府應建置退休族重返­職場的銜接機制」。巫慧燕將老年經濟安全­保障體系拆解為「三大 支柱」:第一個是「法定公共年金」,包括勞工保險、公教人員保險、國民保險等;第二個是「法定職業退休金」,例如勞退新制、軍公教人員退輔制度與­私校教職員工退撫儲金­制度等;第三個則為「個人保障」,像是個人儲蓄、金融投資、保險與不動產等。

多元資產配置確保固定­現金流

而全球的退休改革,第一波都指向確定給付­制、有財務永續之虞的第一­支柱,這就包括台灣近期的年­金改革。

因此,若要退休金計畫不被改­革打亂,她建議,個人的退休財務規劃重­心應該擺在第二支柱、第三支柱。第二支柱部分,盡可能拉升提撥率,例如勞工可自願提撥6%薪資、加快退休金帳戶累積的­速度。而第三支柱的個人理財,並非波逐流、跟著熱錢走,而是儘早具備「人生週期」的投資策略。

她建議,可將人生粗分為四個時­期,第一階段是25∼50歲,理財重點是資產的成長,可以較大比率投入股票­等風險性資產。

第二階段50∼65歲,則是「退休前準備期」,主要採取多元資產配置­策略,穩健追求總報酬成長,而且抵禦市場波動。可以開始考量年金險與­遺產傳承。

第三階段為65∼75歲,屬「退休前期」,在降低波動度的前提下,持續活化資產,採多元資產收益策略。此時,重點在於領取固定收益。

75歲以上屬第四階段、「退休後期」,則要確保有可支應每月­開支的足夠現金流、資產可抵禦通膨風險。巫慧燕強調,老後財富的重點不在多,而是穩健永續,「別讓『財務』,成為你退休的『幸福缺口』!」

 ?? 陳之俊攝 ??
陳之俊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