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VR / AR引領風潮台灣藝文­界盼到春天? _____蕭玉品

科技混搭文化跨界超越­力大爆發

- 文╱蕭玉品

7月24日,華山文創園區裡,舉辦了一場「文化科技論壇」。文化部長鄭麗君和科技­部陳良基,暢談文化與科技應如何­結合,並宣布文化科技平台,正式啟動。

9月,間隔15年才再度召開­的「全國文化會議」,也浩蕩登場。文化部端出文化民主力、生命力、包容力、創造力、永續力和超越力等六大­議題。其中,力圖將科技與文化結合­的「超越力」是重點之一。

善用新科技促進文化發­展

總統蔡英文親臨現場,致詞時提到,台北世大運開幕的三位­導演,平均年齡只有35歲,卻在表演中找到在地內­涵、融入數位設計,為觀眾留下深刻印象。

重視文化與科技結合,在這個時代已變得日益­重要。鄭麗君指出,其實文化與科技,本來就必須結合,才能對人 類文明產生巨大貢獻。例如愛迪生(Thomas Edison)發明留聲機,原本是為了服務盲人,他的朋友建議他拿來記­錄人類歌聲,最終成就了偉大應用,「這是出自對文明、夢想的渴望。」

已故蘋果創辦人賈伯斯(Steve Jobs),更是佇立人文、科技十 字路口的最佳代言人。他用一台iPod,讓蘋果從破產邊緣起死­回生,傳達的理念不是因為i­Pod有多先進,而是要用iPod,將人們喜歡的音樂,一輩子帶在身邊,「他是從文化角度思考,而非科技,」陳良基分析。

鄭麗君認為,文化科技有兩個

層次,首先是運用最新科技,促進文化發展;但第二個更高的層次是,來自人類對生活方式想­像的充分運用。科技本身即文化。這兩年勃發的虛擬實境(VR)、擴增實境(AR)在文化上的發展,也讓台灣一展創意。國際名導蔡明亮拍出華­語最長的55分鐘VR­電影《家在蘭若寺》;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­黃心健與美國前衛音樂­教母蘿瑞.安德森(Laurie Anderson)的作品《沙中的房間》,更獲得威尼斯影展VR­單元最佳體驗大獎。

兩大專才攜手能量加乘

但這些出色的應用,往往無法有結構地發展,好像只能是單點作品。為了突破局限,文化部與科技部正著手­擬訂「文化科技施政綱領」。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­心召集人林富士,匯聚了各方意見,提出四大建議:

一、科技與文化要跨域共創、共享,第一優先當然是培育可­以橫跨兩邊的人才。

二、強化文化科技基礎建設,例如打造「國家文化記憶庫」。

三、創設文化實驗室,用文化科技,促進創新與經濟發展。

四、善用文化科技,配合智慧城市策略,讓全民參與。各項建議中,人才議題是重中之重,因為要將光譜兩端的 科技、文化人兜在一起,實非易事。畢竟台灣從教育開始,就將人文與科技的人才,一分為二。鄭麗君回憶,她高一時就要面臨文、理組的抉擇,很痛苦,「我當時不懂,教育體制為什麼要剝奪­同時學習科學與人文的­權力?」後來,鄭麗君先念了台大土木­系,才又轉到哲學系。

hTC虛擬實境內容中­心副總裁劉思銘則以V­R說明,這是整合型科技,包括了許多垂直面的專­業技術,但有技術的工程師很多,「但有『美學』的人可能很少,畢竟他們不是看米開朗­基羅、聽貝多芬長大。」

相對的,劉思銘也強調,文化人若不懂得如何使­用科技工具,永遠會是資訊落後的一­批人, 「所以,若想透過科技強化文化­實力,要是無法綑綁兩端人才,是做不到任何事的。」

因此,除了政府,企業也開始培養跨域人­才。hTC虛擬實境內容中­心便和黃心健合作,在台北科技大學開設V­R教育訓練課程,將設計、音樂、資訊等人才拉在一起,「他們會發生質變,語言慢慢能溝通、理解。」世大運三位導演之一的­謝杰樺指出,新一輩的年輕人,處理事情,已經相當習慣科技帶來­的邏輯,「我們做表演,不採傳統方式,而是用這個年代的邏輯,讓科技進來了。」

科技已在不知不覺間,進入年輕文化工作者的­血液裡。這正是大勢所趨。

 ??  ?? 在文化科技論壇上,文化部長鄭麗君(左)和科技部長陳良基(中),暢談文化與科技的結合。文化部提供
在文化科技論壇上,文化部長鄭麗君(左)和科技部長陳良基(中),暢談文化與科技的結合。文化部提供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