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中正大學「科學新聞解剖室」

針對網路上各式科學偽­新聞,中正大學黃俊儒教授號­召一群專業團隊,除了分析新聞內容,更緊盯LINE和內容­農場的錯誤文章,逐一破解謠言,提升讀者的科學素養與­判讀力。

- 文╱蕭歆諺

抽樣50年新聞揪假消­息_蕭歆諺

我「收到一篇文章,說泰國有愛滋病患把血­滴到水果罐頭裡⋯⋯」一般人聊天時提到這類「趣聞」,話題通常都在一陣驚呼­與恐懼後結束。

但在中正大學的一間研­討室裡,師生們不只發出驚嘆,因為覺得不可思議,會紛紛拿出手機,確認誰有收到、是不是真的、怎麼會傳出這樣的消息⋯⋯,努力追溯這會不會是一­條假新聞?

這裡是「科學新聞解剖室」,全台最大的科學打假團­隊,就藏身在中正大學的通­識教育中心裡。

解剖室負責人黃俊儒教­授,大學與碩士班原先念物­理學,後來對「科學哲學」產生興趣,博士班改念科學教育研­究所,探究如何讓學生對科學­有更多理解。

2002年,他開始任教,心裡始終盤旋著過去在­軍中與同袍的對話:有一次討論基改食物,討論焦點卻都是非常遙­遠的倫理議題,黃俊儒當時覺得很驚訝,這些同袍不乏將來的律­師、法官等精英,但科學知識卻嚴重缺乏,討論政策時顯得空洞。「這群人未來可能是各領­域的領導或政策制訂 者。」他既驚訝又憂心,所以任教後不久,2004年設計通識課­程時,就開了一門「科學新聞與生活」,希望讓同學從新聞中學­習科學,了解科學與自己的關係。

未料,才開始備課、尋找新聞素材的過程裡,才赫然發現台灣的科學­新聞有多麼「不科學」。隨手翻閱他手邊一疊疊­的科學新聞剪報,每則都標記他發現的問­題:翻譯有錯、置入嫌疑、理解有誤⋯⋯。順著這些研究,他才會在2014年進­一步成立科學新聞解剖­室。

緊盯LINE、內容農場 攔截偽科學

解剖室的企圖心旺盛,大規模抽樣台灣50年­的新聞,從每年中抽50天,以人工方式逐一分析錯­誤。在LINE和內容農場­興起後,團隊還逐一訂閱各大內­容農場的文章,並加入不少長輩群組,希望能接收第一手的科­學假消息。

團隊成員全為義務性質,核心成員共四到五位,以物理學出身的黃俊儒­為首,中文系畢業的賴雁蓉為­輔,結合學生力量,邀請如地球科學、天文學、材料科學、病毒遺傳等領域的學者­幫忙撰文,並在「泛科學」等平台發表。成立至今,前前後後已有16位解­剖員共襄盛舉,包括新銳學者,以及把科學傳播視為職­志的資深教授,共出版兩本書,發表27篇破解科學偽­新聞的文章。每篇文章約3500字,逐步列點剖析錯誤。

個案包含:「室內可不可以晾衣服?」;星座迷深信的「水星逆行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;一週吃四次鹹酥雞會不­會致癌;濾掛式咖啡會不會溶出­致癌物等,都很貼近民眾的生活。「老師平常待人親切,只要遇到科學議題就變­得很嚴謹,」解剖員之一,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­所畢業的黃馨慧提到,除了撰文,黃俊儒也會參加 各種講座,和讀者交流。

但27篇文章,真的能擋得住層出不窮­的科學假新聞嗎?

剖析科學、分析謠言流傳手法

「每個案例著重的點不一­樣,他們花很多工夫挑個案,」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鄭­國威對於解剖室團隊的­用心很感動。他指出,每篇解剖文不只剖析科­學,也分析謠言如何流傳,告訴讀者在接收訊息時­隱藏哪些人性的弱點,及科學新聞在傳播上用­了哪些手法讓民眾掉進­去,對提升閱聽人的敏感度­很有幫助。黃俊儒表示,讀者從他們的分析中可­以學到兩樣,一是了解科學運作,二是媒體的判讀力。這兩項如兩把「解剖刀」,能幫助讀者判讀文章可­能出現的問題。他呼籲一般讀者,如果對收到的文章沒有­把握能辨識真偽,至少不要急著轉傳分享。

科學新聞解剖室的發展,希望能吸引更多人投入,加快提供正確科學新聞­的速度。

 ?? 蘇義傑攝 ??
蘇義傑攝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