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88%業者已導入金融科技最­著力智能理財、消金服務_沈瑜

- 執行調查╱遠見研究調查文╱沈瑜

台灣FinTech近­幾年百花齊放,究竟台灣金融業者們做­了哪些努力?《遠見》創台灣媒體首例,調查金融業者對Fin­Tech的自我評價,以及未來金融科技的挑­戰與期許。

從2015年金管會喊­出「Bank 3.0」,引導金融自

業者發展金融科技以來,迄今三年多,到底成效如何?最新調查顯示,國內金融業者是玩真的。根據《遠見雜誌》最新「金融業者金融科技 (FinTech)大調查」發現,包含銀行、財富管理、保險、投信及金融科技相關新­創業者在內,共有88.2%業者回答已導入金融科­技,投入預算甚至占總預算­的13%,不算低(表1)。

深怕趕不上科技變化而­被淘汰,傳統的金融業

者無不積極投資金融科­技。只是金融科技的面向甚­廣,到底業者投入哪一個面­向比較多?

智能理財、消金占最多資源

《遠見》調查顯示,業者把最多資源放在 「智能理財」(42.9%)、其次為「監理科技」(31.1%)、第三項為包含信用卡、車貸、房貸等「消費金融」(27.7%),可見財富管理、消費金融是兵家必爭之­地(頁123表2)。

不過,令人驚訝的是,僅有8.4%資源投入「大數據分析」。東吳大學富蘭克林金融­科技開發中心

執行長蔡宗榮建議,業者最好先做客戶的大­數據分析,如此就可事半功倍,花較少錢,卻可達到最大效果。至於業者多把預算用到­哪裡呢?調查顯示,有37.0%回答最高預算放在「軟硬體購置」,技術與應用開發占第二­高、26.9%、第三高則在人才培育。其中銀行業有66.7%回答,最多預算都投入到軟硬­體開發,顯示國內業者仍處於基­礎建設期(頁123表3)。

四成收支持平人力成本­減少最顯著

只是,業者投資金融科技的預­算愈來愈高,到底投入後是盈餘、虧損還是持平?有40.3%回答持平,38.7%虧損,只有21.0%有盈餘。顯示對絕大多數業者而­言,金融科技尚屬投資階段,目前談盈餘還太早(頁123表4)。不論是否已有利潤,當問及已開發上線的數­位金融服務中,最大效益是什麼,近五成表示是「節省人力、分行等成本」、再來是「節省服務時間」(43.7%),第三名才是「增加營運利潤」(36.1%)。換言之,現在金融業發展Fin­Tech較多達到「成本綜效」,而非「收益綜效」(表5)。本次調查也發現,國內金融業者開發金融­科技仍以「內部自行開發」為主,高達77.3%,「與新創團隊合作研發」僅39.5%,「透過產學合作,研 發金融科技方案」僅1.7%(表6)。實踐大學財務金融學系­講座教授沈中華分析,業者仍喜歡自己開發,雖然併購可取得現成技­術,但與外面的溝通成本恐­怕不低,自行開發可避免外洩資­訊,且將來專利申請,還可算在自己頭上。

金融科技人才不足刻不­容緩

但是,金融科技人才明顯供不­應求。當詢問面臨最大的挑戰­是哪些時,最大挑戰就是「人才不足」,占61.3%,其次44.5%回答「相關法規限制」(表7)。對此,沈中華呼籲,業者不妨大膽聘用海外­人才,提升國際競爭力。

2017年12月29­日立法院三讀通過《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­驗條例》(俗稱監理沙盒法案),業者是否因此推動金融­科技的創新呢?

調查顯示,整體業者中已有6.7%提出申請實驗,「考慮參加」的也有58.0%,其中銀行業者有77.8%會考慮參加監理沙盒,可見大部分業者躍躍欲­試(表8)。最後,當問到給自家公司在金­融科技發展上的「成熟度」打幾分時,銀行業者69分,財富管理業者61.7分,皆自認及格,新創更有自信,達83.2分,至於保險業則自認58.8分,認為進步空間較大,無論如何,總體達67分。顯示台灣日益跟上國際­FinTech腳步,快速進步中(表9)!

 ?? 陳之俊攝 ?? 台灣邁進Bank 3.0已經三年多時間,金融業者無不卯足全力­爭取消費者認同,其中「數位帳戶」頗受年輕人青睞。
陳之俊攝 台灣邁進Bank 3.0已經三年多時間,金融業者無不卯足全力­爭取消費者認同,其中「數位帳戶」頗受年輕人青睞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