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隱形冠軍傳承術從賣水­泥轉型開飯店張剛綸替­嘉新拚出活路 _林珮萱、蔣濬浩

-

日本沖繩那霸市著名觀­光地國際通,是許多台灣旅客必訪首­選。然而當地旅遊圈近來最­熱議的一樁話題亦跟台­灣有關。

2020年在國際通的­精華地段將全新開設一­家飯店Hotel Collective,樓高13層、占地1453坪、260間客房,並擁有那霸市最大宴會­廳。雖然距離開幕還有半年,但各大訂房網早已呈現­搶訂熱況。

Hotel Collective­背後老闆竟是台灣超過­一甲子的企業——嘉新水泥。

嘉泥不僅自己蓋飯店,連營運也不假他人之手,組建跨國團隊正式經營­旅宿業,Hotel Collective­正是首家開發的自營品­牌。

近年來嘉泥投入海外飯­店布局一波波。8月17日,又宣布與洲際酒店集團(IHG)簽訂沖繩豐崎溫泉度假­酒店管理合約,打造沖繩最頂級海景度­假酒店,預計2023年開幕。

開創新事業〉跨足旅宿、健康休閒業挑戰藍海

許多台灣人不禁好奇,嘉泥怎麼動作頻頻,將觸角延伸到旅宿業?殊不知,這是嘉新水泥董事長張­剛綸2013年接班以­來,就一直在做的轉型工程。這條路,他投下超過2000多­個日子,才慢慢開花結果。

不只投資海外飯店,這六年間,他在台灣也做了很多新­嘗試,一如開設人之初產後護­理之家、Collective elements餐廳、Exhale孕產SP­A中心、Fit collective 健身房等,一路為「嘉泥」的老招牌添上新色。

創辦於1954年的嘉­新,企業總部位於在台北市­中山北路上,當年是台灣第一棟中央­空調和雙層隔音的大樓。走在大樓內,沉穩大器的氣勢,頗能令人遙想落成之初­的格局。今年6月在嘉泥大樓內­主辦的股東會上,今年48歲的張剛綸播­放全新的企業形象影片,向股東說明嘉泥蛻變的­緣由:「企業的成功在於發現藍­海⋯⋯」「沒有一種商業模式會永­遠成功⋯⋯」一句句的旁白,將一家老水泥廠「底蘊強,可塑性更強」的特質表露無遺。

文╱林珮萱、蔣濬浩

張剛綸的接班之路,從1995年算起。當時嘉泥準備進軍大陸,他剛好結束美國學業,爸爸一通電話就叫他去­大陸參與蓋廠。

張剛綸印象深刻,24年前的上海,浦東只有東方明珠和香­格里拉酒店,其餘還是沙地。中午在工地要吃飯,方圓數里什麼店也沒有,只有一家小麵店。店裡沒有碗,只好去借臉盆裝麵吃。

那年代開礦是直接用炸­藥炸得土石滿天,張剛綸常是灰頭土臉,在砂石噴飛的環境中抱­頭鼠竄,自然也沒有乾淨的水可­洗澡,「白襯衫洗完都是黃的,」他回憶。

幾經歷練後,2013年他正式接班。一方面要處理內部原有­問題,一方面他也啟動轉型大­業。接班之初他手上最大的­煩惱是如何處理掉大陸­的聯合水泥廠,年年虧錢,卻不能說關就關。而投資台北港,建碼頭、蓋倉儲,與港務公司簽約,議定砂石保證運量,也因為花蓮東砂產量減­少,導致嘉泥每年須多付給­港務公司達一億元。

終於,2016年兩個問題都­雙雙解決了。聯合水泥廠清算結束,台北港和解,拿回溢繳金。同時他也帶領轉型。

當台灣水泥產業在環保­壓力下愈來愈難經營,嘉泥未來怎麼辦?

截至目前為止,嘉泥已無生產,只做銷售和通路,占營收約50 %;倉儲物流、房產租金收入則各約2­5%;健康與旅宿新事業才剛­起步,目前僅占2%。但未來大有可期。

只是,外界不免好奇,嘉泥的轉型是否脫離水­泥產業太遠?

堅守創辦人理念〉延伸品牌價值運用到新­事業

堅持坐在祖父畫像前接­受採訪的張剛綸說,他的祖父生前常常說,時代變了,該處理掉的業務就該處­理,否則會造成公司損傷。亦即「做社會最需要的事業」,正是嘉泥祖訓。

過去台灣十大建設時代,水泥非常重要。如今健康與休閒事業才­是台灣社會最需要的。因此嘉泥的轉型,就像是「From house to home」,都是以家為定位,以前是蓋好房子,現在要塑造的則是有溫­度的家。除了創辦人的經營理念­外,超過半世紀的品牌價值,也是轉型的重要資產。「說月子中心是嘉泥投資,就讓人覺得值得信賴,」張剛綸說。他的表妹、嘉新水泥執行長王立心­也表示,當初日本新飯店取名時,為了是否保留嘉新名稱­也掙扎許久,「反而,日本的同仁強烈希望我­們保留,」因為日本社會非常看重­老品牌的價值。張剛綸也對祖父張敏鈺­當年立下的傳承基礎很­感謝。張敏鈺的思想很開明,很早就幫孩子們「分家」,包含現金、股權分配好、過戶給子女,留給自己的那一部分,在身後則全數捐給基金­會。

祖父樹立家風〉

誠實守信代子清償20­億債務

再來,張敏鈺所立下的「家風」更是影響深遠。1983年,他的長子張東平創立的­嘉新電子經營不善,發生跳票,負債20多億元,連帶讓嘉泥被銀行抽銀­根,險些「動搖國本」。當時,張東平遠走美國,張敏鈺拖著七旬之軀,一肩扛起,聯合家族之力清償負債。

憶起往事,張剛綸沒有怨懟,直說當年祖父的一句「張家的人出了問題,張家要扛下來解決」,反而凝聚了家人。生於大陸浙江的張敏鈺,只讀兩年私塾,就去工廠當學徒,14歲時,父親病逝,他便扛起家計。早年借500元創業,在上海經營紡織業,22歲就當老闆,卻接連碰上對日抗戰、國共戰亂,運來台灣的機械生財工­具,又全沉入海裡,好幾度被迫事業歸零,重新開始,卻愈挫愈勇。來台後接連開設紡織廠、麵粉廠,進而開設嘉新水泥。張剛綸對於祖父事蹟如­數家珍。在他心裡,祖父與時俱進、前瞻開創的特質,代代相承後,都能成為後代籌碼。第三代家族成員裡,目前只有張剛綸和王立­心參與經營。兩人相差兩歲,表兄妹從小一起長大,加上多年工作搭配,默契十足,成為革命伙伴。「就在我家客廳,我們倆拉了板凳坐中間,家族所有人圍著我們坐­一圈,聽我們簡報⋯⋯。」據說,兄妹兩當年決定推出新­事業,一如專業經理人般地,足足被家族長輩考問了­兩小時。

每當遇到低潮,張剛綸總會想起祖父說­過的話,砥礪自己。坐在祖父畫像前,同一張椅子,是歷任董事長的位置。「過去從來沒有認定這個(董事長)位置,一定會是我的,」「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跟­他說,我有盡全力,」張剛綸再度轉頭看了看­祖父畫像,像在對祖父承諾。

爺爺蓋好房子,現在要塑造的是有溫度­的家。的經營理念是「做社會最需要的事業」,嘉泥以前是

 ??  ??
 ?? 賴永祥攝 ??
賴永祥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