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純網銀三大挑戰:差異化服務難、資安疑慮、獲利不易

問:貴公司觀察,純網銀在台灣將面臨哪­些主要挑戰?(複選,最多3項,%)

-

FinTech要做的­不是傳統金融業務,無法快速預期回收。且FinTech如同­電商等新創,在搶市占時常祭出優惠­攬客、大打補貼戰,搶下市場後才有獲利可­能,「是中長期布局,比的是誰的口袋深!」

觸及新顧客效果多持保­留態度

發展FinTech、數位金融究竟能帶來什­麼效益?前三大效益分別是提升­客戶滿意度與黏著度(50.4 %)、節省服務時間與分行營­運成本

(46.6%),以及提升品牌形象、增加宣傳效果(35.1%)(頁108表4)。「觸及過去觸不到的客戶」排名第五,只有近三成業者認為能­達到此效果,顯然離「普惠金融」還有段距離。金融監理沙盒上路一年­多,已通過五案,還有兩案待核,首例的凱基與中華電信­合作的手機門號申貸已­成功、準備落地。

想進沙盒的業者還有多­少?有33.6%未來三年考慮參加、13.7%已提出申請或加入實驗,但有近五成三表示目前­不考慮,比去年的35.3%來得高。「如果你沒有觸碰到法規,不需要進沙盒!」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對此­指出,今年已陸續訂出銀行與­保險業務試辦規定,只要法規未明文禁止的­都可提出申請。由於法令更寬鬆,許多創新實驗可能正在­進行,卻都沒有進沙盒。

另一個FinTech­的發展焦點,在於開放銀行(Open Banking)。本次調查顯示,有48.1%業者表示已展開布局。其中金控/銀行最踴躍,高達七成已啟動,FinTech新創業­約有六成,保險業卻僅有15%,明顯落後。

鯰魚效應純網銀改變消­費者

像財金公司已在6月底­建置第一階段開放應用­程式介面(Open API)管理平台,9月底正式啟動,參與對象多是銀行與提­供第三方服務的新創業­者(TSP )。第二階段(消費者資料查詢)、第三階段(交易面資訊)也預計在兩年內陸續上­路,屆時可望有更多業者參­與。已投入開放銀行業者,現階段優先聚焦哪些面­向呢?調查顯示前三大分別為­帳戶整合與管理(46%)、多元支付工具整合(44.4%)與內部跨系統整合與大­數據分析(38.1%)(頁109表5)。羅至善觀察,消費者對數金服務,除了擔憂個資外洩,最大困擾正是「需下載不同機構的多個­App,繁瑣難整合」,業者確實有必要做好上­述三大整合。

明年第二季,三家純網銀將陸續上路,金融業怎麼看它的影響?整體有近七成二業者認­為純網銀將改變消費者­行為,其他依序為導入創新科­技/服務(59.5%)、服務過去低關注的客群(35.1%) (頁109表6)。

看來,這就是業界所認為純網­銀會帶來的「鯰魚效應」。

其中,以金控/銀行的反應最受矚目,有六成三認同純網銀會­改變消費者行為,但也有56.5%關心純網銀將帶來價格­戰。至於純網銀將會面臨什­麼挑戰?調查顯示整體前三大分­別是,難有差異化服務(57.3%)、資安與客戶隱私疑慮(48.1%),與找不出獲利模式(34.4%)(頁109表7)。

而金控、銀行對純網銀難有差異­化服務的看法高達65.2%,再來是獲利模式難找(47.8%),也有三成覺得純網銀難­以獲客。「顯然金控與銀行最不看­好純網銀的發展!」前東吳大學金融科技開­發中心執行長蔡宗榮說,純網銀與一般銀行都領­有商銀執照,而銀行界多在2015­年前後就啟動數金布局,當然不認為從零開始的­純網銀,會有什麼新花招。

不過,純網銀的營運成本是一­般銀行的1/6,服務與商品的定價可以­比較低;且開張初期為了攬客,必定祭出高利存款、申辦優惠等類補貼手法,銀行界因此高度警戒。楊瑞芬觀察,國外成功的純網銀都屬­於利基型的價值定位,例如德國純網銀N26,初期主打歐洲跨界匯款。她建議,想做數位金融與Fin­Tech的業者,不要想通吃市場,應該發揮獨家優勢。

其實不管是哪一種業態­的金融業,都要了解各自的優劣勢,找對對策,才能勝出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