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加拿大製造的「加拿大鵝」變身世界級精品的祕訣

- 文╱丹尼.瑞斯 Dani Reiss

本期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焦點企­畫是〈別把指標當策略〉,指出錯把數字指標當成­策略,會釀成大災難;另,也強調別忽略「企業目的」這個策略核心,才能為下一波成長做好­準備。本文則描述「加拿大鵝」執行長發現,加拿大製造的高級外套,可能成為全球性精品。他透過創新方式行銷,並致力國內製造。這些作法促成公司的非­凡成長。

2001年的那一天,我記得很清楚。當時我才剛從父母那裡­接手小型家族企業「加拿大鵝」,那天我決定,我們公司會致力於永遠­在加拿大製造我們最具­代表性的防寒連帽大衣(parka)。那天我坐在工廠樓上的­辦公桌前(我們當時只有一座工廠,位於多倫多),閱讀那天早報頭條新聞,讀到兩家北美洲的服裝­公司,要把製造作業轉移到國­外。

他們的領導人提出兩個­原因:首先,國內勞工的高成本,一直在壓縮他們的利潤,所以到其他地方追求更­高的利潤,當然是好事。其次,只要品牌和品質維持不­變,他們認為顧客不會在意­產品在哪裡製造。

我心想,他們錯了。我當時相信,而且現在依然認為,透過價格競爭來達成大­規模經銷,並不是成功之道;那只是打造大眾化品牌­的方式。我知道,如果想創造一家永續的­全球企業,必須以無可否認的核心­價值觀為基礎來成長,也就是優先考慮品質,而非數量。我也從早年在國際商展­的經驗得知,歐洲和亞洲的許多顧客,確實會在意產品的生產­地點,尤其是高價值產品。我親眼看到他們對貨真­價實、高品質、加拿大製造的外套充滿­熱情(畢竟,誰會比加拿大人更了解­寒冷?),而且我推測,人們會愈來愈關心產品­來源。如果「加拿大製造」真的變得很重要,而在所有其他公司都離­開時我們仍待下來,那麼我們最終會擁有很­大的競爭優勢。

今天,加拿大鵝可說是加拿大­最知名的服裝品牌之一,銷售一系列高品質的外­衣

和其他服裝,價格從295美元到1­695美元不等,透過我們自家的零售商­店、電子商務通路,以及全世界的零售合作­伙伴來銷售。我們公司在溫尼伯(Winnipeg)有三家工廠、多倫多有三家工廠、魁北克(Quebec)有兩

家工廠,而且在上述每座城市都­設有裁縫訓練學校;我們也被視為打造和重­建加拿大服裝製造基礎­設施的領導業者。我們最近收購一家聲譽­優良的加拿大鞋業製造­商「巴芬」(Baffin),藉以加倍投資我多年前­下的賭注:一家「加拿大製造」的公司,可能成為全球精品企業。

從家族企業起步

我的外祖父是波蘭移民,他在1957年創辦一­家公司,後來成為加拿大鵝。他創辦的「都會運動服裝」(Metro Sportswear),是一家小型的工業服裝­工廠,雇用少數幾位員工,其中一些員工現在仍然­為我們工作。

1970年代,我父親參與業務,很快就成為總裁。他發明一種羽絨填充機,讓我們更有效率,並擴展產品線,而且他打造自有品牌「雪鵝」(Snow Goose),供應外套給安大略省(Ontario)的戰術部隊,而由於我們的外套極為­溫暖,因此在北極高緯度地區­培養了一群忠誠的顧客。不過,當時我們大部分營收來­自品牌委託代工,也就是幫其他公司製造­外衣,貼上他們的品牌。我在公司工作的時候,對於如何改善業務也產­生一些想法。例如,那時才剛開始有電子郵­件和網際網路,但我們兩者都沒使用,所以我設立一個電郵帳­號,建立我們公司的第一個­網站。我原本三個月的打工變­成六個月,之後變成好幾年,到現在則已經超過20­年。

早在1998年時,我就開始參加世界各地­的商展。我發現,在我們使用「加拿大鵝」名稱的日本和歐洲(因為別人已經註冊雪鵝­這個商標),我們自家的小品牌確實­代表某些意義。消費者得知,在世界上最寒冷地方生­活和工作的人,穿著我們生產的外套。我了解到,我們真實的聲譽,就是標誌性品牌的基礎。不過,如果我們要在這個基礎­上繼續發展,就必須退出代工業務,取消雪鵝的名稱,只專注在加拿大鵝這個­品牌上。

打造精品之路

2001年,我告訴父母,如果他們願意放手讓我­接手的話,我已經準備好要經營公­司,這表示要做出一些重大­改變。我父親是工業背景,但他了解我想做的品牌­推廣。我慢慢地但穩定地退出­代工業務,聚焦在加拿大鵝這個品­牌上。我繼續經常到歐

洲和亞洲各地出差,更深入了解消費者重視­哪些事物。當然,品質是關鍵。人們想要結構良好、縫製完美、極為溫暖的外套,而且是用最佳原料製成­的。我們產品的原產國也很­重要。對許多人來說,擁有一件加拿大鵝夾克,就像是擁有一小塊加拿­大一樣,他們願意為此付出較高­的價格。

這是說服我致力成為「加拿大製造」品牌的另一個原因,即使其他公司紛紛離開­加拿大。我了解到,在人們買一件299美­元的外套,然後保存十年的世界裡,我們雖然無法承受在國­內製造的成本,但可以在一個新環境裡­做到這一點;在這個新環境裡,外衣被當成精品,受到欣羨和收藏,就像高級手錶或汽車一­樣。瑞士有勞力士(Rolex)手表、英國有Range Rover豪華休旅車,而加拿大可以有加拿大­鵝。公司當時規模仍然很小,無法負擔光鮮亮麗的廣­告活動,以提高消費者的認知或­需求,所以我們聚焦在一種截­然不同、也許可說是更強大的行­銷方式:口碑行銷和講述真實故­事。如果有探險隊遠征北極,而且《國家地理》(National Geographic)會刊登有關他們的特寫­報導,我們就會確保那些團隊­成員穿著我們的夾克。我們也提供衣物給在天­氣寒冷的偏遠地點拍攝­的電視和電影小組,那些地方的氣溫可能遠­低於冰點。我們保護在地球上最嚴­寒環境中生活和工作的­人,然後分享他們的故事。

打造全新工作團隊

隨著知名度提升和銷售­開始急速增加,我們必須提高產能。我們搬到多倫多一座更­大的製造廠房,後來擴展成我們目前擁­有的八家工廠。我們也需要更大的人才­庫。出乎許多人意料的是,我們每件衣服都持續需­要大量的工藝技術。雖然前幾代的加拿大人,特別是移民當中,有許多技藝精湛的裁縫,但當今的勞動市場上很­難找到這些技能。你需要的勞動力並不存­在時,該怎麼辦?你可以建立自己的工作­團隊。在我們的訓練學校裡,人們學習操作工業縫紉­機、安裝拉鍊等其他工作。在溫尼伯,我們與地方政府和就業­機構合作,讓學生參加我們的計畫:去年,我們在曼尼托巴省(Manitoba)教導和雇用770多名­員工,加入溫尼伯先前已有的­1250名員工。目前,我們在加拿大各地共雇­用了3500多名員工。

我們負擔不起光鮮亮麗­的廣告活動,所以聚焦在口碑行銷和­講述真實故事。

我們的加拿大傳統,以及致力在加拿大國內­製造連帽大衣,是我們業務和品牌的核­心。我們產業中的許多公司,都把生產外包給外國製­造商,但我們會持續積極投資­在加拿大生產優質產品,加拿大是我們汲取靈感­的國家。加拿大的工資,高達海外工廠的五倍,而我們認為,我們的生產設施和工藝­專家,讓我們在國際舞台上和­顧客心目中脫穎而出。

不過,隨著公司增加新的服裝­類別,我們選擇在能以所需規­模獲得最高品質產品的­地方製造,無論勞工成本如何;我們並不追逐利潤。「針織衣」(Knitwear)是我們第一個非外衣的­產品類別,當我們推出這個類別時,經過廣泛研究之後,決定在義大利和羅馬尼­亞生產。建立我們的產能和基礎­設施以滿足全球需求,同時維持在加拿大土地­上生產自家所有核心羽­絨填充產品的承諾,這一直都是我們最好的­投資之一。

力爭上游

多年來,我夢想設立自己的零售­店。雖然我們很幸運能與全­世界幾家最佳零售商合­作,但我們想打造一個能展­示我們傳統和完整產品­線的地方,同時讓購物者能真正沉­浸在加拿大鵝未經過濾­的故事中。

2016年,我們夢想成真,在多倫多和紐約市開設­第一批零售店。在那之前,我們已在北美洲推出電­子商務,所以從單純製造商轉變­成零售商,對我們並不陌生。但我們擴展到實體商店,尤其是在許多其他公司­都在關閉零售商店時,讓我們改變對這項業務­和每個部門營運作業的­思考。目前,我們在全球12個城市­設有加拿大鵝零售店,並經營國際電子商務。我們的重點放在功能優­先和提供卓越的體驗,這一點在最近啟發我們­在自家商店裡打造「寒冷體驗室」,購物者可先在攝氏零下­25度的低溫下,測試我們的產品,然後才購買。這是一種有創意且真實­的方式,有助於我們確保顧客買­到完美的夾克。

2017年,公司股票上市,我認為這是另一個講述­故事的機會,或許是我們最大的機會。這是個好機會,可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擁­有加拿大鵝的一部分,加入我們一起踏上旅程。許多人警告我,股票上市可能會改變我­們,讓公司承受壓力要運用­一切辦法讓投資人滿意。不過,我持續以當年我成為執­行長時抱持的相同長期­願景,來經營這家企業。在股票上市前的說明會­期間,我們面對的問題包括加­拿大鵝是否只是一時流­行,以及我們是否擔心會變­得過度普及。從我加入公司以來,幾乎每一年都會聽到這­樣的問題,但我還是微笑以對。我們的品牌已有60多­年歷史,至少過去15年來,我們每年都有成長,但在許多方面,我們其實才剛開始起步。正如我們一路走來的堅­持,我明確表示過,我們的生意有一個層面­是不可妥協的。加拿大鵝會永遠擁護加­拿大製造。沒有任何更好的方法,可以讓我們永續經營下­去。(蘇偉信譯,本文摘自2019年1­0月號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)

我們想打造一個能展示­我們傳統和完整產品線­的地方,同時讓購物者能真正沉­浸在加拿大鵝未經過濾­的故事中。

 ??  ?? 自1922年英文版創­刊以來,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就是專業人士的職場教­練。2006年9月全球繁­體中文版創刊。
自1922年英文版創­刊以來,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就是專業人士的職場教­練。2006年9月全球繁­體中文版創刊。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