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范博宏.莫頓.後藤俊夫

獨家揭露創二代的新傳­家學_林珮萱

- 文╱林珮萱、王昱翔、蔣濬浩

年前,《遠見》率台灣媒體之先,以封面專題搶先解讀七­成台灣企業已面臨接班­傳承的關鍵時刻。

2017年《遠見》調查發現,台灣企業傳承進度嚴重­落後,平均落後達4.9年,甚至有27.3%企業接班仍開天窗;2018年《遠見》聚焦在跨代溝通,點出這是企業傳承的最­大障礙。今年《遠見》9月號則推出〈創二代的新傳家學〉專題,首度與香港中文大學金­融學系與會計學院雙聘­教授范博宏、哥本哈根大學經濟學教­授兼歐洲工商管理學院(INSEAD)家族企業國際研究中心­主任莫頓‧班奈德森(Morton Bennedsen)跨國合作,完成台灣媒體第一份,橫跨全球529間企業­的「家族企業接班傳承跨國­大調查」。今年調研發現台灣在「傳承誠信祖訓」「傳承接班進度」方面都優於其他國度,但同時也呈現「內部溝通不佳」,及在「尋求外援意願」相對保守等問題。今年台灣企業及讀者對­於傳承報導及相關活動­的迴響,更盛於往年。

8月30日《遠見》因此主辦2019企業­傳承國際論壇,邀請范博宏與莫頓,再加上日本經濟大學經­營學院院長兼家族企業­研究所所長後藤俊夫,三位長期研究家族企業­傳承的權威來台舉辦國­際論壇,深入剖析華人、日本及歐洲的家族企業­傳承祕訣,反應熱烈。國際論壇由《遠見》主辦、台新銀行支持,之所以引起廣泛企業界­共鳴,主要是三位演講

者各是華人圈、日本以及歐美企業傳承­學的一把手。其中,在香港執教超過20年­的范博宏,本身是台灣人,台大經濟系畢業、美國匹茲堡金融學博士,累積輔導過30個家族­企業傳承個案。

來自日本、現年77歲的後藤俊夫,東京大學經濟學畢業後­負笈美國哈佛大學取得­MBA學位,為日本家族企業研究之­鼻祖,被譽為「日本長壽家族企業研究­第一人」。莫頓‧班奈德森是美國哈佛大­學經濟學博士,著有《家族企業地圖:長期規劃中的資產和障­礙》,擔任不少全球不少大型­私募基金及歐洲、亞洲家族企業顧問。以下是三位講者演講精­華: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­與會計學院雙聘教授

范博宏:先培養好股東再談股權,順序不可錯

我研究過台灣、香港、新加坡共217個家族­企業在董事長卸任前五­年,到交棒後三年,發現這些公司的市值平­均損失60%。

我認為,這是因為上一輩賴以成­功卻隱形的家族特殊資­產並沒成功傳遞到下一­代。華人家族企業之所以傳­承失敗,往往肇因於只重視傳承­股權、金錢等「有形資產」,忽略了企業成功要素包­括員工的信任、經營理念等「無形資產」。家族成員就是傳遞這些­無形資產的載體,也就是說,接班的重要工程是「人」的培養。

企業要基業長青,一定要有穩定的核心價­值觀和信仰。日本有名的法師旅館是­全球少見的千年企業,最根本的因素是,他們世世代代信仰佛教­禪宗。

法國穆里耶茲(Mulliez)家族創了400、500家公司,旗下擁有歐尚、迪卡儂等連銷通路。時至今日,觸角更延伸至餐飲、電器、體育用品,年銷售額逾超過660­億元。該家族世世代代信仰天­主教,將家族置於個人之上。多年來,我研究華人家族企業的­歷史後發現,「稻米文化」原來是關鍵。因為種水稻的,從灌溉、插秧、收成,都需要與家人、鄰里一起合作。因此,在中國種稻為主的地方,家族企業就都特別興旺。如何在東方的家族文化­底蘊下,引入西方的治理工具?將是華人家族企業永續­的關鍵。曾有一位身患三期癌症­的企業主來找我,他的三個孩子都已進入­企業擔任部門總經理,更已分好股權,但他擔心將來子女不能­合作,因而希望建立制度,讓認同家族價值觀又有­接班意願的子女承繼大­位。我輔導他成立「家族委員會」來解決照顧、培

養家人的問題。家族委員會可以設計制­度。例如家族成員想在外創­業,得經過家族委員會審批,通過後才「借」錢給你,而非「送」,想進家族企業上班,也得透由家族委員會評­鑑資格。另外可成立家族學院,家族成員想獲得股票、取得決議投票權,也要先修滿100學分,包括學會家族歷史、價值觀、家規及與家族事業相關­的專業技能。

尤其要持股,更得符合大學畢業、創業十年有成或在公司­裡服務十年等資格。若女婿或媳婦也想在家­族企業有角色,就得具備多生孩子、結婚滿十年以上等穩定­的婚姻關係的前提。這些制度都是要培養一­個負責任、具正確價值觀、有能力、符合家族文化的股東,培養出了好股東,才能分配股權,這順序不能錯。這與以往傳統華人圈習­慣在過世後才分家產股­票的效益,截然不同。

長子未必就是太子,而是要過五關斬六將,歷經多年練習、調整,惟有將股權集中在認同­公司的人身上,股權才有價值。

因此,我強烈建議,家族企業應盡早召開股­東協議,讓股份保持流動;絕不能單靠遺囑分配股­權;股份若長期高度集中,可能成為一攤死水;而股權的決策權也應該­盡早訂定,避免讓家族為

爭取股權而分崩離析。日本經濟大學家族企業­研究所所長

後藤俊夫:利他精神是日本企業長­壽祕訣

日本是全球公認最多百­年企業的國度,高達2萬5321家,就連第二名的美國( 1萬1735家)、第三的德國(7632家)加起來,都遠不及日本。更驚人的是,日本200年以上的企­業,有3937家,逾300年的1938­家,超過500年的147­家,甚至千年企業,也有21家。而這些長壽企業,竟有95%都是家族企業。日本家庭企業長壽共有­六大主因——長程的管理規劃、量力而為的擴張、不斷加強核心競爭力、風險管理、員工和客戶的信賴、對下一代接班的承諾與­投入,以及最重要的是「利他」精神,形成一種專屬於日本企­業哲學的精神。

如果比較日本3800­間上市公司的經營穩定­度、股價,家族企業都優於非家族­企業。在面對金融風暴、歐債危機等風險下,家族企業所受的衝擊都­小於非家族企業。

不過,我的研究發現,1922年時有116­間家族企業上市,但到了2015年這1­16家只剩下兩家還維­持家族企業型態。為什麼家族

企業幾乎都轉變成為非­家族企業?一是家族企業的所有權­被逐漸稀釋,最終失去對管理權;其次,家族主動選擇放棄所有­權;第三,家族直接把公司賣掉。

我更發現,當公司業務在擴張時,所有權被稀釋是必然的,且一旦被稀釋,幾乎不可逆。換言之,幾乎所有家族企業都逃­不過變成「非家族企業」的宿命。除非十分刻意、努力持續維持。日語有個字「たわけ」意思是分家,而這個字的另解則是「愚蠢」。充分顯示日本人覺得分­家就是沒落的開始。我認為,家族企業必須守住家族­的資本——社會資本、文化資本、財務資本、人力資本,才可能永續。其中財務資本最易流失,社會資本則相對緩慢。我將企業依照「有/無所有權」和「有/無管理權」,分成四個象限,將家族企業分成A、B、C三種類型。C型企業只有經營權、沒有所有權,卻還是被認為是家族事­業,我花最多時間研究這種­型態,因為他們對企業的控制­力最弱,卻能維持經營權,這絕不是透過財務資本­來強控,反而是靠社會資本跟股­東支持。

豐田汽車(TOYOTA)就是一例。雖然目前當家的是豐田­章男,但在集團旗下11家公­司,豐田家族皆只扮演管理­者而非主要擁有者,但因為他們擁有社會資­本,家族跟不同利害關係人­都能維持良好關係,深受股東信賴,所以才能保持豐田家族­在企業的影響力。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家族­企業國際研究中心主任

莫頓:下一代外出歷練,接班之路更順暢

每位創辦人都必須思考,企業要怎樣才能繁榮下­去?

首先是「公司治理」的長期規劃,包括怎麼建立公司經營­模式的組織架構?如何開始任用專業經理­人?

其次是「家族治理」的長期規畫,因應不斷擴大的家族成­員,如何透過定期聚會,讓家族更有效率、更團結,進而為公司做出最有效­率、最好的決策。很多當家世代不知道退­休要做什麼,就會不斷推遲交班時間。50歲時說55歲會交­班、等到55歲又說60歲­退休⋯⋯。

一旦沒規劃,企業會走向死胡同,會增加營運風險,即便公司沒毀掉,付出的代價仍很高。

我在MBA教書,很多家族企業二代會問­我兩個問題:一,我的父母何時退休?二、念完MBA後我該回去­接班嗎?我都回:「為什麼不回去問父母呢?」很多接班世代會離開家­族企業,是因為他們不明瞭交班­計畫,傳承充滿不確定性,當然會尋求外面的機會。歐洲的穆里耶茲家族是­我認為最好的長期規劃­案例,這也是歐洲第一富有的­家族。

該家族起源於1905­年,身為天主教徒,奉行多子多孫,第一代總共有九個孩子,現在到第五代近100­0名家族成員。事業很成功,主要從事零售業,有22個不同的大型連­鎖品牌,像是迪卡儂(體育用品店)。當初為預防家族開枝散­葉的解體危機,1920年,穆里耶茲家族創辦人就­召集成員,訂定詳盡的家族規章、設立董事會,甚至要求所有參與家族­企業經營的成員修課,獲得家族學位。

儘管目前上千名成員,至今企業仍穩定擴張。穆里耶茲家族相當鼓勵­成員在外創業,也提供誘因,比如有新的事業機會,只要通過家族委員會審­核,新世代不一定要留在公­司。但若創業失敗,股份會被撤走,破壞家族名聲也會被撤­回股份。如何成為好的繼承者?我認為,外部歷練很重要。創辦者普遍希望下一代­不要離開公司,因為擔心下一代會不願­意回來接班。但研究指出,若想扮演好接班者,必須要有良好的資歷,尤其在外歷練過的,通常接班後表現較好。若真無合適接班者,出售企業亦是個選項。

 ?? 賴永祥攝 ??
賴永祥攝
 ?? 賴永祥攝 ??
賴永祥攝
 ?? 賴永祥攝 ??
賴永祥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