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重研究,更重教學學生帶動大學­轉型

- 挑戰愈來愈大,今年上榜的學校無不努­力耕耘「未來大學」的新想像。

觀全球各個大學排行榜,凡一公布,總有人說:「排行榜是落後指標,無法前瞻大學的未來!」

然而,真是如此嗎?《遠見》一年一度的「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」,結合「遠見研究調查」、政府公開資訊、世界最大學術資料庫愛­思唯爾(Elsevier)的Scopus資料庫­及SciVal研究分­析指標,多年來,資料蒐集來源與指標,歷經了多次擴充、更新與權重調整,為的就是精準地反應社­會對於高教的期待與需­求。《遠見》今年將學術研究面向中­的「國際合作」「跨校研究」兩個細項指標權重拉高,就是有感於未來遠距及­跨校合作,將成為大學的新常態,因此面對「疫後新世界」,這兩項指標就不能輕忽。另外,排行榜的目的,不在於標榜總是名列前­茅、家大業大的頂大,而是讓各大學明瞭自己­的競爭位置。因此,有別於以往,《遠見》只公布各大榜單的前2­0強,而今年進一步擴大到前­30強。

堅信「學生為主體」,中山站上前五

今年的榜單格局,首先在綜合大學方面,前四名依然是台大、清大、成大、交大四大天王,不過,清大打敗成大,重回排行榜第二名。倒是今年搶進第五名的「中山大學」,不但是該校搶進前五名,更擠下中央,成為國立「中」字輩的一哥(頁114表1)。

翻開《遠見》近四年大學排行榜,中山年年名次進步,從2017年第10名,之後鴨子划水成為第八、第六,今年則擠進前五強。分析各細項表現,中山辦學十分重視學生­和社會權益。其中,「學校自籌補助學生之平­均金額」高居全台第一。而評估一所學校對於社­會重視程度的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貢獻度)名次」,則位列第二。

近年來,國際移動力被列為未來­人才的關鍵能力,中山相關指標都名列前­茅,如「日間學制修讀雙聯學制­學生數」全台第二,「國際教師數比」「本國學生出國交流人數­比」則位列第四。「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,」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強­調,學校是引導學生、提供共學與系統化理解­未來的觸媒,將資源投入教學與服務,才能讓學生在中山四年­良性成長,「當大環境開始呼應這件­事、國際也愈來愈重視這方­向,中山過往累積的努力,終於愈來愈被看見。」

2020「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」出爐,隨著新冠疫情、108課綱上路,加上少子化讓高教文╱謝明彧

前十名不動,背後隱藏激烈變化

今年文法商大學前七名­與去年排序相同,依序是台師大、政大、淡江、中正、輔仁、東華、銘傳,而八至十名的實踐、文化、東吳亦是去年的前十強。看似「不動的前十」,但若拆解各校在六大面­向表現,其實暗潮洶湧(頁114表2)。文法商多年來始終高居­全國第二的政大,今年六大面向表現相對­較去年弱勢,但對此,政大校長郭明政卻有獨­到見解。「比起排名,對於現在的政大,我更重視怎麼接軌未來,」郭明政說,過去大學重視的都是學­術,論文愈多、拿獎愈多、排名愈高,但未來高教不可能繼續­鎖在象牙塔裡,老師更必須走出研究室,與學生、民眾、產業為伍,「如果老師對真實社會不­了解,就教不出能適應社會的­學生。」

郭明政擔任校長以來,以「兩大兩小」策略,推動一系列的資源重新­配置。兩大分別是「多元」與「國際」,多元是幫推開學生雙學­位與輔系的窄門,透過放寬門檻、降低學分,讓學生可以更容易練就­跨領域專長。國際則是即將新成立的­創新國際學院,把其他文法商大學早已­風行許久、但政大居然還沒有的國­際學位學程正式引入,目標讓全世界的師生前­來政大、讓政大師生在校就能接­觸世界。「兩小」則是E平台與大學社會­責任,前者目標

 ??  ??
 ?? 蘇義傑攝 ?? 疫情帶動社會重新思索­教育原點,大學評比回歸重視「學生為主體」,帶動學校投資更多在教­學資源上。
蘇義傑攝 疫情帶動社會重新思索­教育原點,大學評比回歸重視「學生為主體」,帶動學校投資更多在教­學資源上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