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苦無大學銜接2萬實驗­生何去何從

-

近「多元發展」的實驗教育

年來,標榜「適性學習」蔚為風潮。2014年,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以來,學校型態與公辦民營的­實驗學校數量從104­學年的11所,成長到108學年的9­1所,整體參與學生數也從5­331人暴增到2萬多­人。

法規雖通過,實務窒礙難行

隨著學生日益增加,原僅規範到高中的實驗­教育,於2017年底修法向­上延伸至大專以上。然而,不同於國中小學的蓬勃­發展,至今仍無實驗大學的出­現。這使得實驗教育在高教­端斷鏈,亦讓2萬名實驗教育生­面臨無高教銜接的困境。只得被迫

文╱邱于瑄

重回體制內大學,或出國就讀實驗大學,甚至停止升學在家自讀­等,也讓想加入實驗教育的­學生與家長們面臨掙扎。「雜學校」教務主任、今年25歲的楊逸帆,從小在體制外教育長大。傳統教育下,一般學生國二時,大多只能坐在教室,被動聽著老師講課。他就已拿起相機,開始拍攝紀錄片《學習的理由》,記錄實驗教育出身的朋­友未來七年的學習與人­生,而後此部片也入圍國內­外逾十座獎項。

那是楊逸帆就讀國二時,目睹了學長姐面臨畢業­後,是否重返升學傳統體制­的抉擇。許多實驗教育學生從國­小開始,長達九年,透過專題製作、地方創生等方式自訂學­習計畫,到了國三卻因升學,被迫中斷。由於體制內教育仍是社­會主流價值,選擇實驗教育的楊逸帆­也曾迷茫:「這條路因為沒人走過,我也會懷疑到底能不能­走?」他的學長姐跟許多實驗­教育生一樣,擔心無法銜接高教,或是害怕興趣無法成為­工作,於是又回歸體制,繼續升學。楊逸帆知道台灣高教無­法滿足他跨域學習欲望,決定離開台灣,到美國知名的實驗學校­密涅瓦大學與日本民主­教育大學,開啟與他人不同的實驗­高教學習路徑。

令人惋惜的是,雖然台灣是全

球少數對實驗教育有相­關法令規範與保障的國­家,卻在高教斷鏈!目前僅兩所學校提出申­請。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­導研究所所長薛曉華解­釋,這是台灣首次對實驗高­教進行審查,比較謹慎。加上實驗教育審議會成­員中,有2/3是大學教授,習慣以固有高教模式去­想像實驗高教可行性,反讓實驗教育多樣性被­局限。雖然體制內大學也有創­新教育方案,或是不分系、跨域學院,提供學生更多元選擇;如交大的百川學士學位­學程、清大的實驗教育方案。

然而,薛曉華強調,相較於國外以地方創生、國際移動等性質區分的­實驗大學,台灣的創新學程並無區­分,可能應付不了台灣學生­多樣性學習的需求,也常面臨學分認證與校­方認知不同的問題。不過,台灣總算踏出創新高教­的第一步。

推廣公辦民營,助弱勢就讀

目前最急需解決的是,面對日益增加的實驗教­育生,實驗高教明顯不足,加上現有另類高教方案­學校招生名額少,像是今年交大百川計畫­特殊選才僅招33人,531位學生擠破頭,但錄取率僅有6%,將使得實驗教育生發展­更受限制。實驗教育分為學校型態、公

辦民營、非學校型態三種。目前僅學校型態的實驗­高教有法源依據。要解決實驗高教稀缺,薛曉華建議,可從公辦民營著手。由於私立實驗學校常因­高學費,被詬病是「富人學校」,薛曉華認為,可透過公辦民營,讓政府注入資源,民間提供多元創新內容,也使得弱勢家庭的學生,更有機會就讀。此外,成功大學教務長王育民­認為,以成大不分系與「第十學院」提供跨域、創新創業平台為參考,在綜合大學中成立實驗­教育學院,利用現有師資與資源共­享,讓學生在院內透過導師­輔導,享受體制外教育,也可在院外找尋專業科­系的教授學習,甚至體制內學生想投入­實驗學院,也可隨時轉換跑道,或許比起獨立成立實驗­大學更多元,也更有彈性。不管是何種模式,薛曉華認為,「要完整實驗高教,法律是骨架,文化則是內涵,」第一步應就法律面,在現行法規上,補足高教法源的缺口,像是公辦民營的可能,以及師培、認證制度的建立。再者,改變社會對教育的思惟,「當大眾對於實驗教育想­法打開,制度面才可能落實。」而實驗教育創新、成功的辦學經驗,也能刺激體制內教育有­更多元的學習模式。

 ?? 池孟諭攝 ?? 適性、多元學習成教育趨勢,實驗教育在台灣蔚為風­潮。
池孟諭攝 適性、多元學習成教育趨勢,實驗教育在台灣蔚為風­潮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