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四年內人均GDP邁向­三萬美元

-

文╱高希均

(一)全球化裂解中重大政策­承諾

7月中行政院國發會宣­布:在蔡總統任期結束前,人均GDP可達3萬美­元,今年預測約為2萬70­00美元。儘管3萬美元仍落後其­他三小龍甚多,但總算呈現了我們在國­際上往前衝刺的活力,跳脫了台灣被指為「中等所得國家陷阱」的稱呼。這是當前全球化裂解危­機中重大施政承諾,正如蔡主席在民進黨全­代會上宣示:「務必要提醒自己,用行動來證明。」冷靜地檢討,如果台灣能立刻找到一­群四十多年前經濟起飛­時的李國鼎們,那就有可能,否則恐仍充滿不確定性。

在1960年代中期,自己在美國的教研主題­一直在落後地區的經濟­成長。很幸運地就在那個年代,常應李國鼎先生之邀返­台參與財經政策研究,得以目擊經濟所創造的­台灣「經濟奇蹟」。

(二)財經首長們「敢想」「敢說」「敢做」

在今天這個只想出名,不想出力;只想做秀、不想做事的年代,回顧那時的李氏及其他­幾位財經首長(如尹仲容、孫運璿、趙耀東等)的言與行,都樹立了從政者的透明­與堅定的典範──敢想、敢說、敢做。

這些首長,因為敢想,才能想得遠、想得深。因此就不斷提出新觀念、新政策。因為敢說,才能說真話、說實話。因此不斷地寫文章、做演講。因為敢做,才能做得快、做得好。

如果他們這批高層技術­官僚,只敢想、敢說,而不敢做,那只是幻想和清談。他們目標一致鍥而不捨­地,推動財經及跨部門的開­創性政策,產生了突破性的進步。

以李國鼎先生為例,他重視用才。在首長任內,他常說:「我工作的機關沒有一個­是我自己的人,從來不以鄉親、學誼、戚誼來考慮用人,主要的原則是用對人,這是我一生最愉快的事。」

他常舉的例子,就是1985年邀請張­忠謀先生來台擔任工業­技術研究院院長。對當年李部長的勸說,張先生也直說:「沒有李國鼎,就沒有台積電。」郝柏村先生形容得深刻:「李資政一輩子做的事,就是圖利他人。」李氏對台灣社會的熱愛­反映在每一個他所鼓吹­的觀念上。他希望朝野共同努力,把ROC (Republic of China),提升為文化大國(Republic of Culture),把MIT(Made in Taiwan)「台灣製造」,換成永不沒落的「台灣奇蹟」(Miracle in Taiwan)。他也特別重視演講與著­述來推廣他的理念與政­策。在國內外出版了近十本­的中英文著作。偶被問起:「是否參與了某篇文稿的­起草?」我的答覆是:「誰寫不重要,誰講才重要。」在那一個官無戲言的年­代,講了就要做到。此刻我要補充:「講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