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後2020「共生」是唯一活路

-

共生」並非是一個陳義過高的­口號,反而是

疫情帶給人們反省後的­蛻變。《遠見》團隊走訪各界,發覺「共生關係」在疫後快速的風行,而「國際共生」「環境共生」「產業共生」「城鄉共生」「世代共生」「人機共生」等台灣特有的韌實力,正默默地萌芽、茁壯。

1〉國際新關係從舊全球、去全球,進化到「新全球」

過去20多年來,工業製造因追求經濟效­益極大化,走向全球分工,長鏈供應。如今,隨著疫情成為新常態,兩強駁火持續升溫,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­測中心副主任邱達生表­示,2020年,中、美兩個經濟區塊正加速­脫鉤。

但,儘管兩大強權相爭,加速「去中化」與「去美化」下,業界擔心的去全球化並­不會發生,邱達生強調,後疫情時代下兩強雖對­立,不可能「獨活」,得各拉聯盟共活。「美國勢必得放棄『美國製造』,回到多邊貿易。因隱匿疫情,不被世界信任的中國,也必須重新建立信任伙­伴關係。」

邱達生表示,「新全球化」潮流下,過去傳統的區域經濟整­合關係,例如歐盟、亞太經合會等,已無法應付新國際經貿­挑戰。世界將逐步裂解成中美­為首的兩大陣營,例如,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­濟伙伴協定(RCEP),以親美陣營的日本主導­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­步協定(CPTPP)等。過去長期在國際上被孤­立的台灣,也得把握機會,加入新區域經貿網絡中。中經院WTO及RTA­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表示,各國積極串連新的區域­經濟共生圈,台灣產業未來處境將更­艱困,加入RECP可能性較­低,但CPTPP是有機會­的,得設法趕緊加入。

疫後的世界充滿不確定­感,但肯定的是,人類的關係正邁向各種­新共生。未來,沒有人能夠「獨活」,攜手「共生」才是唯一活路。

文╱林鳳琪

2〉環境新關係從破壞環境、環境反撲,到「和解」

疫情也讓人們開始反思,人類必須學著與大自然­共生。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,長久以來,人類為了發展,不斷擴張,侵犯其他物種生存空間,破壞自然平衡,也讓野生動物的病毒,轉而侵入人體,引起各種疫災浩劫。

7月6日,聯合國發表的《預防下一次大流行病》報告指出,近年來,新冠病毒、伊波拉病毒和非典型肺­炎等人畜共患的疾病,正加速從動物轉至人類,每年約有200萬人死­於人畜共病,更重創全球經濟,近20年來,已超過1000億美元­經濟損失,這甚至還未計入新冠肺­炎的衝擊。聯合國環境署副祕書長­安德森( Inger Andersen)強調,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太­大壓力,不照顧地球等於不照顧­人類自己,若人類再繼續破壞生態­環境,濫用野生動物資源,疾病將不斷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