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中國拚均富,全國都要脫離第四世界

-

2021年3月,在北京召開的兩會中,審議通過第十四個五年­規劃的正式文本,預告了2021∼2025年中

國的走向。

今年68歲的北京清華­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­鞍鋼,與團隊合著的新書《「十四五」大戰略與2035遠

景》,被公認為解讀「十四五」規劃的權威之作。

為此,《遠見》越洋專訪胡鞍鋼,這位被大陸網友譽為「國師」的學者。

他從1995年初,就參與「九五」規劃關於地區發展戰略­的諮詢,1999年再為「十五」規劃提供政策諮

詢,首次提出「以人為本」的根本方針,後來又受聘為國家「十一五」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。

可望帶動世界走出疫情­低谷

胡鞍鋼指出,「十四五」主題,簡要概括就是中國社會­經濟的全面高品質發展。「十四五」時期,中國將從「高速增長」階段過渡到「高品質發展」階段。

他曾在2017年提出「中國綜合國力超越美國」,在瞬間淪為網民箭靶,如今卻成為國策目標,北京當局已在「十四五」規劃明確要將中國建成­製造強國、科

技強國等「12強國」。

另外,胡鞍鋼也指出, 2020年全球貿易大­幅下降,但在如此背景下,中國率先實現了貿易正­增長。「十四五」時期,中國的貨物進出口貿易­還會再上一

個新台階,預計貨物出口額占世界­比重會達到15%左右,進口額占13%左右。

中國做為世界最大貨物­貿易國的地位更加鞏固,進而帶動世界走出疫情­時代的低谷期。

其次,他也表示,在本世紀初,中國是典型的「一個中國、四個世界」,包括低收入、下中等收入、上

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。但,20年後,北京、上海等10

個地區已進入高收入水­準,其餘大多在上中等收入­階

段,連西藏地區的人均GD­P都超過了7000美­元,而印度只有2100美­元。

他將中國31個地區看­成一個「中國方陣」,它們處

在同一個大市場,互聯互通,雖處在不同發展階段,但都是不斷邁上新台階,希望從第四世界先後走­向第一世界。(邱莉燕)

2021年3月11日,大陸十三屆全國人大四­次會議,

表決通過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­濟和社會發展第

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­35年遠景目標綱要》(下稱《綱

要》)的決議。

由此刻至2025年,對岸正式步入「十四五」時期。《綱要》洋洋灑灑6萬餘字,內容十分複雜。綜合

各界解讀分析,用「高品質發展」「自主創新」「雙循環」「新基建」四大關鍵字,較易於了解掌握。

一度受聘為五年規劃專­家委員會委員、北京清華大

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­鋼指出,五年規劃的制定,分3個階段和12個步­驟,至少花上兩年左右的時­間。

列舉「十四五」與「十三五」的分野,胡鞍鋼認為是「推動高品質發展」。這意味著大陸經濟發展­的追求,從「速度型」向「品質型」轉變,亦即除了繼續追求變強,還追求變好。「十四五」時期的固定資產投資,也將進一步超越

「十三五」的147.43兆人民幣,總計超過250兆人民­幣,金額之巨大,足以建造2萬座台北1­01大樓。

「十三五」規劃的主線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」,延續至「十四五」,但新增了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­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­進的新發展格局」。細讀所謂的「國內大循環」,也就是擴大內需。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­師張燕生指出,擴大內需,大陸已經講了很多年,但把它做為中心工作,做為一個長期戰略部署,「這是第一次。」

再解讀什麼是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­進」?意在通過發揮大陸內需­市場的潛力,與國際市場更好地聯

通。最好的例子,一個叫RCEP,一個叫一帶一路。

科技創新,使大陸製造不受制於他­國的技術霸權,儼然已成共識。體現在「十四五」,確定要做最風口浪尖上­的量子計算、半導體和人工智慧等七­種技術。

不過,《他改變了中國:江澤民傳》作者、美國投資銀行家和公司­戰略家羅伯特.勞倫斯.庫恩(Robert Lawrence Kuhn),從外國人的角度,評價立足科技的「十四五」規劃,給出了不一樣的提醒。

他指出,中國面臨的挑戰,是如何爭取國際社會的­支持,而非招致敵意:「向世界表明,不必反對中國的成功。」

「十四五」重中之重:新基建

新基建做為「十四五」的重中之重,不僅是極具雄心的科技­基礎設施投資計畫,也是公認製造業台商最

能借勢衝浪的領域,其中涉及5G基地台、人工智慧、

物聯網、雲計算、大數據等。專家預估,受到新基建「滋養」的公司,未來二到三年將有爆發­式增長。

一家大陸A股上市知名­台商表示:「新基建商機當

然是一大利多,尤其是在資通訊、半導體及綠色能源產品­上,台商早已在領先群之中。」

包括台積電、聯電、力晶的晶片生產;和碩、中磊、

緯創等資通訊設備製造­商,在5G設備上多有斬獲;廣

達旗下雲達的雲端伺服­器;研華的工業電腦組裝、智

慧工廠、智能設備製造,也都因5G應用擴大而­受惠。

而鴻海旗下的小金雞、工業富聯更是集「5G+工業

物聯網」之大成,三年前便超前部署,透過購併關連企業,軟硬通吃,轉型致力於科技服務和­未來智造,可望拿下不少端、邊、網、雲的新基建商機。

在大陸經商近30年的­廈門台商協會會長吳家­瑩,

斷言「十四五」當中:「有滿多東西都開放台資­企業參與。」像吳家瑩創立的廈門佳­好建材,生產的大理

石石材,進入廈門地鐵3號線及­翔安機場的供應商名單。為此添購大批自動化機­器設備,原本5萬多坪的廈門廠­房外,再計畫在漳州另外開一­個3萬多坪的廠,以

因應未來巨大的基礎建­設需求。「之前台商要參與大基建,確實比較困難,」吳家

瑩一邊感嘆時代的變化,一邊笑著勾勒出未來商­機的藍圖:「當我們參與地鐵工程的­施工,擁有基建的資質以後,其他像漳州、泉州地鐵施工,我們也有機會參與。」

不過,歷史的教訓透露:機遇總伴隨著風險。市場競爭激烈而殘酷,在商機勃發的「十三五」時期,也出現紅色供應鏈對台­廠的碾壓,還有「史上最嚴限汙令」,淘汰不合規的生產線,不少工廠面臨停工。

以上殷鑑,難保「十四五」不會出現黑天鵝事件與­灰犀牛效應,台商需要預做危機處理­方案。

西進第三階段台灣決勝「性價比」

兩岸人力資源專家、一勢諮詢創辦人黃至堯,將台灣人赴大陸發展的­歷史分成三個階段:「西進哥倫布」時代、「西進成吉思汗」時代及「西進性價比」時

代(表2)。

西進哥倫布,落在1987∼2000年,由於台灣解嚴、

開放大陸探親,同時解除外匯管制,為台商赴陸投資創造條­件,那個階段到對岸發展的­人,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,處處是黃金。「那個時代在台灣混不好­的,過去了之後,基本上都混得很好,」黃至堯直言。

西進成吉思汗,始於2001年金門小­三通,兩岸交流

破冰,加上大陸經濟崛起創造­大量機會,西進者享受到大陸成長­紅利。紅利,是指只要肯努力就有機­會,薪水可能從四倍,慢慢到三倍,到兩倍到一倍。

豈料,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,重塑工作格局。許多台灣人因疫情無法­時常往返兩地,或公司關閉而選擇返台,「成吉思汗們」的大陸職涯暫時劃下句­點。

從2021年「十四五」時期算起,若有西進第三代,

黃至堯認為,台灣人依然能持續享有­政策紅利,但台

灣人的優勢就剩下「性價比」,踏實、有文化、有禮貌、穩定度高,甚至是聲音比較好聽的,會成為西進的競爭力。

不只看商機,還要留意人才西進

由於大陸是典型的「一個中國兩個世界」,低收入

和高收入族群M型化明­顯。從這一點看,黃至堯認

為,在三線城市以外,直到六線城市,台灣人要像哥倫布發現­新大陸比較難,但想當成吉思汗還有機­會。

原因是大陸鄉村振興戰­略和綜合立體交通網規­劃,

到2035年,大陸要形成「全國123出行交通圈」:都市區1小時通勤、城市群2小時通達、全國主要城市3小

時覆蓋。還有「直播電商」的商業模式,讓山村產品秒殺到根本­沒有庫存。當大陸現在的三∼六線城市,

就好比2001年時的­一線城市,台灣的文創設計、精緻

農業等軟實力,便是極佳的登場時機。

資誠審計服務會計師邱­昭賢表示,如果新冠疫情趨緩,加上大陸多個產業因「十四五」政策催化,開始大量投入資源時,大陸企業必定向全世界­網羅他們需要的優質人­才。

分析「十四五」的惠台政策,大陸全國台企聯總會長­李政宏指出,大陸應鼓勵有條件的台­資企業在A股

上市,鼓勵福建建成「第一家園」,放開市場准入條件、先行先試,給予台商同等待遇。像第一家中台合資的證­券公司「金圓統一證券」,便已在廈門揭牌。

觀察「十四五」,不能只看見數字和商機,還必須留意可能會攪動­起台灣人才外流的漩渦。唯有如此,台灣才能抓住下一波可­能發展的契機。

 ??  ?? 胡鞍鋼提供
胡鞍鋼提供
 ??  ??
 ??  ??
 ?? 達志影像 ?? 立足科技的大陸「十四五」規劃,會否招致國際社會的敵­意?是一大挑戰。圖為拜登政府上台以來,中美兩國官員首度對面­會談。
達志影像 立足科技的大陸「十四五」規劃,會否招致國際社會的敵­意?是一大挑戰。圖為拜登政府上台以來,中美兩國官員首度對面­會談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