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餐具界Apple拚創­新大同磁器建置入口網/林珮萱

從手中飯碗,到腳下地磚,大同磁器產品深入你我­日常生活。風光一甲子,卻因疫情切斷最大經銷­商通路,加上市場生態轉變、同業低價競爭,董事長廖伯祥要如何另­謀出路?

- 文/林珮萱

嘗試做個小測驗:不論你今天

是在家吃飯或外出上餐­館,不妨將碗盤翻面、往底部一看,很可能都有個共通的朱­紅色印記,上頭印著「大同」標章。「大概全台灣七成家庭櫥­櫃裡,都有我們的碗盤,至於營業餐館,應該也有六成!」現任董事長廖伯祥信心­滿滿地說。知名的連鎖餐廳,欣葉、瓦城、鼎泰豐等,陪襯著這些佳餚美味盛­裝上桌的,都少不了大同。

老牌企業風光一甲子名­氣大!碗盤、地磚是強項

前陣子他到澎湖旅遊,期間造訪6家不同餐廳,每間都用大同產品,「最南端的離島、七美島,主要的一、兩家餐廳,也有大同!」他語帶得意。

只不過,與居家生活息息相關的­大同磁器,與上市公司大同完全無­關。但無論如何,大同磁器,如同大同電鍋和家電一­樣,都深深走入台灣人的家­庭。不僅是手中的飯碗,連腳下的地磚,都可能來自大同磁器。這家擁有一甲子歷史的­老牌企

業,1990年代起擴張事­業版圖,另

闢蹊徑跨往建材領域。諸如台北車站、板橋車站、天母棒球場等,許多公共工程的地磚、導盲磚等,正是大同生產的窯燒花­崗石。「台北捷運大概只有紅線­沒有用到我們產品,其他幾條幾乎都有,」廖伯祥透露。

今年3月,大同位於台北士林的

全新營運中心,以及樣品展示館落

成。600坪空間,不僅展示自家上

千種產品,還能看到玻璃、木頭、

大同磁器成立:1960年創辦人:廖長庚現任董事長:廖伯祥(1959年次),美國加州大學商業管理­系

不鏽鋼等材質商品。難道大同不再只做陶瓷­了嗎?這一切的轉變,跟新冠疫情有

關。2020年全台餐飲業­失血嚴重,

當然也波及大同。

過往占業績近三成、大同最大經銷商,在去年無預警撤掉餐具­銷售部門,這對廖伯祥來說,是一大警訊。他不願坐以待斃,當機立斷把對方裁撤的­八位員工直接延攬過來。

2020年3月,他積極尋點規劃成

立展示中心,盼增加與消費者面對

面的機會。歷經一年,今年3月,

大同全新營運中心在士­林開幕。

廖伯祥強調,大同產品逾千種,

一般店舖、空間再大頂多擺20、30

樣,「以前太多產品都在倉庫­不見天日,現在這裡一次可以看到­全部,國內沒有這種規模啦!」從傳統製造業,要開始學做服務業,大同除了提供自家產品,也替客戶代購所有的周­邊商品。玻璃、木頭、不鏽鋼等各類材質商

品,來自大同200多家合­作廠商。

大同要扮演台灣餐具界­的入口網站,提供餐飲營業用器皿一­站式服務,堪稱創舉。

引技術!產製台灣首件瓷器

大同的成立,本身就是一項創新。大同起源的故事要從廖­伯祥的祖父廖嘉祿開始­說起。廖嘉祿早年白手起家從­事鑄鐵鍋生產,後續亦進口日本餐具來­台銷售。現在你我習以為常的瓷­碗,早年缺乏技術和原料,台灣根本沒有自製生產­精瓷製品的業者。

1960年,廖伯祥的爸爸廖長庚與­親友合資創大同磁器,引進日本陶瓷隧道式素­燒窯、烤花用窯爐等專業設備,三年後,大同磁器就順利生產了­全台第一件瓷器。當年一套在盤緣鑲紅邊­框、有著喜慶花色的萬壽系­列,是不少人在婚嫁喬遷時­的禮品首選。許多公司行業也將大同­產品視為贈禮首選。「當時,連我們自認是四級貨、不會銷售的瑕疵品,都還有人拜託我們賣給­他,」提起當年的盛況,廖伯祥難掩驕傲,他說,全盛時期,員工達1300多人。捧著現金的經銷商們,在廠房裡排隊等著要搶­貨。說起大同的江湖地位,金來

福磁器公司董事長陳義­忠透露,

1979年他創業、成為大同的經銷

商,「那年代陸續有人投入瓷­器生產,但大同是第一品牌!」陳義忠肯定。然而,隨著陶瓷生產在台沒落,許多廠商結束營業,「好多鶯歌大廠都不做了,」他說,大同是碩果僅存、國內自產的瓷器工廠。陳義忠觀察,大同能夠歷久彌新,關鍵是不斷改變。「廖董(廖伯祥)常扮演產業前鋒,」他舉例,從早年推廣白瓷,到最近開設大型樣品館,都令業界驚豔。大同磁器副總經理李志­豪在大

同工作超過20年,遙想當年盛況,宛如那時的「餐具界APPLE」,吹

起全白瓷器旋風。「會做全白的,是因為花色做不出來啦,」廖伯祥坦白地說。

找出路!轉攻連鎖餐廳通路

他所謂的「做不出來」,與日益高漲的工資和競­爭環境有關。像是一款有著大紅牡丹­花的飯碗,比起全白的碗,得多好幾道工序,需要以人工將牡丹花樣­的印花紙泡水,仔細的貼到碗盤上,整理好再送去燒,有些更得手工描邊畫線,重複窯燒多次。對外面臨同業以進口貨­低價搶市;對內,消費者追求花色多樣新­鮮感,但有些圖案過了一陣子­退流

行,「就變庫存了,沒人要買,」廖伯祥嘆。

於是,他靈機一動,「碗盤是為了吃飯用的,食物才是主角,何必喧賓奪主?」過去大家將白色瓷器視­為半成品,沒有顧客會買,但他開始向外界推廣,用白色的瓷器盛裝,可以提高盤中美食的質­感,簡單大方。大同全白瓷器受到顧客­青睞的另一個關鍵,是廖伯祥改良原料和配­方,推出強化瓷產品。

再來,則是大膽轉換跑道,將過往偏向消費者零售­的模式,逐步改為以飯店、餐館等商業通路為主。尤其餐廳廚房作業忙碌,碗盤時有碰撞。強化瓷果然受到飯店和­餐館喜愛,加上訴求「白色典雅、美食最佳幫襯」策略奏效,為大同攻下近六成餐飲­通路市場。

二代接班先練基本功赴­日學技術,美、菲拓市場

在台北出生的廖伯祥,高三時與媽媽移民美國。取得美國加州大學商業­管理系學位後,父親廖長庚就把他送到­日本合作方的子公司實­習,在陶瓷工廠的各部門輪­調,學習基本功。「一個實習生,真要說技術,也沒有學到多專業啦!」廖伯祥笑說,他最大的收穫,反倒是工作態度與敬業­精神。

到印刷部門的第一天,他整天埋在辦公桌前學­著上色、將印花拼貼至餐盤上,好不容易忙完準備下班,前輩卻又領著他回到座­位,丟下一句「請把桌面復原到你剛來­時的樣子」,廖伯祥才注意到,早上整齊乾淨的辦公室,早已沾滿不同染料、工具用品也散亂一旁,「維護工作紀律,是對專業的尊重。」他至今謹記。

想不到一結束實習,父親一聲令下要他回美­國,負責在洛杉磯成立營業­所,扛起大同在美國西岸的­業務。原來,先前大同在美國西岸的­合作商出狀況,當地業務沒人能接

手,於是,當年僅23歲的廖伯祥­只

好硬著頭皮,一個人搞定辦公室、租倉庫,甚至連貨架都自己組裝、搬貨櫃等。靠著年輕衝勁,單槍匹馬跑業務,一步步打下當地的中餐­館市場,將近一半中餐廳都成了­他客戶。

在美國生活10多年後,又舉家到

菲律賓開設瓷器工廠,生產花瓶、瓷偶等,屬於裝飾性的工藝品。當

地經營有成,握有三座工廠、2700

位員工,產品均外銷到歐美,年營

業額可達2000萬美­元。菲律賓一待,又是10多年。

離開台灣、在海外讀書、工作近

30年,廖伯祥後來把菲律賓事­業

交給其他親友經營。1999年才回國,進到大同磁器裡工作。

主動出擊,擦亮家族事業

儘管父親是創辦人,身為二代的廖伯祥,回台擔任副總經理,沒有馬上接班,「離開台灣太久、那時也還太年輕啦,需要再磨練,」他說。父親2002退休時,將董座一職讓創始元老、江澄鐀接棒。去年江董退休,才由廖伯祥接任大同董­事長。

然而,這時候的大同,已不如往昔。1990年代的巔峰時­期,年營業額可達20億。但隨著市場生態轉變,消費者選擇變多、同業低價競爭,儘管大同不至於虧錢,營業額卻仍逐年萎縮。在海外闖蕩多年的廖伯­祥,要力拚再次擦亮這塊家­族引以為豪的事業。從小看到家裡在做生意,耳濡目染下選讀了商管,不過廖伯祥透露,其實本來的興趣是想讀­建築。這次全新樣品館內的空­間設計與規劃,幾乎由他包辦。

他還釋放出部分空間,讓前10大合作廠商也­進駐。像是國內前兩大的玻璃­杯廠,也把這裡當作旗艦展示­中心,三不五時就帶顧客上門­參觀。

樣品館內,還有不少陳列空間沒擺­滿,「之後這裡會有新的烘焙­用品要進⋯⋯」廖伯祥神情奕奕地說。化被動為主動,他默默許下宏願,要一步步朝向全台最大­餐具供應中心邁進。

 ?? 張智傑攝 ?? 大同磁器有超過一甲子­歷史,是國內第一家自產瓷器­業者,近年市場萎縮,現任董事長廖伯祥要力­拚重振家族事業。
張智傑攝 大同磁器有超過一甲子­歷史,是國內第一家自產瓷器­業者,近年市場萎縮,現任董事長廖伯祥要力­拚重振家族事業。
 ?? 張智傑攝 ?? 結合200多家合作廠­商,大同要扮演台灣餐具界­的入口網站,提供餐飲營業用器皿一­站式服務。
張智傑攝 結合200多家合作廠­商,大同要扮演台灣餐具界­的入口網站,提供餐飲營業用器皿一­站式服務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