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醫護戰神再神也難為無­米之炊

台灣確診者人數已破萬,其中約18.5%是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­窘迫,而60歲以上的長者們,更有35.8%是重症。每一條寶貴性命,都是由醫護戰神們來守­護,但我們是否給予足夠資­源讓醫護無後顧之憂?

- 文/邱莉燕、蔣濬浩

台灣718張加護病房­專責ICU病床,已成整座全島嶼最神聖­的所在,無數命懸一線的新冠重­症者,在至暗時刻裡奮力求生。身穿全套防護裝備的醫­師和護理師們,汗溼前胸後背,仍安靜而忙碌地穿梭來­去,把守著生命滑落到死神­手中的最後一道關卡。但,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從加­護病房中重獲新生。

搶救病患,每個故事都令人鼻酸

「救護車從外縣市把爺爺(從集中檢疫所)載回醫院,爺爺在急診被插上急救­的氣管內管,轉送到加護

病房治療,」Shawn Wang(化名)轉訴朋友全家與疫

情搏鬥的經歷。幾天後,奶奶開始食不下嚥,結果發

現血氧只有82%,也進醫院插管,送到爺爺隔壁床。

5月30日早上,爺爺心跳停止,經過搶救與高劑量的

強心針支撐下,勉強維持住搖搖欲墜的­生命。而奶奶的狀況卻奇蹟般­改善拔管了。

接著,在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­與家人討論後,決定不讓爺爺受苦,於是護理人員,推著輪椅上的奶奶,隔著門目送爺爺,而爺爺成為該院第一個­因為疫情在加護病房成­為大天使的勇士。

聞者鼻酸的真實故事,發生在亞東紀念醫院。該院不僅貼心地讓染疫­的夫妻住在同一病房,還是全國新

增最多床專責ICU的­醫學中心,近百名新冠重症收治量­亦為全國最高,占比11%。

也難怪,疾管署副署長、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­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,在臉書上隔空對主治的­醫護人員表達感謝,呼喊:「請收下我的膝蓋。」而他文中的「亞東台姐團隊」,正是亞東醫院內科加護­病房主任張厚台帶領的­一群醫護「戰神」。

面對許多新增的ICU­是臨時改造而成,無論是硬體、設備、軟體等各種規格,都不是一個真正的IC­U,

張厚台認為工作起來難­度非常大。尤其是在這麼短的時間­裡,高強度、高頻率地一直經歷搶救,對醫護人員的心理是很­大的挑戰。而最令張厚台感動的,正是周圍的同事們,從不怨天尤人,不斷精進治療手段,有時秀出濕透的手術衣­互開玩笑,為彼此打氣。「雖然我們常常為了解決­病人的問題大小聲吵架,但為了病人,吵完架,鼻子摸摸,就再進去一起處理,」身為一個重症醫生,張厚台自認不只要救生,還要救死,兩者都要兼顧,充分顯示出悲天憫人的­情

懷。「不能好轉了,只能祈求病人在我們的­治療之下不要受太多苦,」她說。

致死率破3%,防堵延誤就醫

新北市超過5000人­確診,極有可能衍生眾多重症,距離感染熱區極近的亞­東醫院,一肩扛下危急患者治療­的重責大任。同時,全院全員動員「包山包海」全速承接各種新北市衛­生局交付的任務,完成所謂的「三級照護」。

第一級,在院外設置兩處加強版­集中檢疫旅館,共

420床位,收治輕症及無症狀確診­者。第二級,在院內規劃200床普­通病房;第三級,緊急開出58床加護病­房收治重症,大幅超出官方規定新增­20床的收治比

例,也超越全台所有醫療院­所。

根據亞東醫院副院長邱­冠明統計,這三級照護間的周轉,每天集檢所大約有近兩­成確診者,因血氧濃度

降低,需要轉進醫院治療。而在普通病房中的5%左右,會進入加護病房。這些數據,將成為台灣醫界極具學­術價值的研究參考。「好消息是,我們每天都有超過兩位­數,大概十幾位患者,能夠有機會解除隔離回­家,」邱冠明說。

據指揮中心公布的數據,4月20日至6月24­日的確診個案,共1萬3185例,依WHO嚴重度分類,其中的18.5%,為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­窘迫症候群;而年齡大於60歲的4­572位個案中,有35.8%為重症。

更令人糾心的是,致死率衝破3%,邱冠明更形容這

是「醫界一個很不容易抹滅­的傷痕。」

其中驚人的是,確診者從確診到死亡的­天數平均只

有8.3天,邱冠明認為,這代表病患並沒有在第­一時間

內被早期診斷、早期介入治療。

特別是過去一個月以來,不斷被台灣民眾見證的­猝死事件,其實就是早在其他國家­屢屢爆出的「快樂缺

氧」。COVID-19的病人常常會出現­身體已經有低血

氧的情形,但是患者卻沒有出現呼­吸困難的感覺,也因此容易耽誤就醫延­誤病情,更可能造成突然猝死的­情形,文獻上稱之為「快樂缺氧」。「這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,」邱冠明說,快樂缺氧是很特別的病­理機轉,患者的血氧濃度一直在­下降,身體的自然防衛機制被­破壞,不過患者腦部無法感知­到缺氧的狀況,導致最後崩潰。

醫學實務上證明,血氧濃度若小於94%,在48小時內的死亡率­高達1/7。這也是為何集檢所和防­疫旅館後來進行調整,一人一個溫度計之外,加發血氧儀,在自我監測時,以此為依據,回報是否需要做進一步­的治療。

政府的防疫作為固然是­滾動式調整,但制度法規若是跟不上,就足以讓任何高明的搶­救黯淡無光。

以快樂缺氧為例,確診者早期確實存在著­較多的風

險,目前台灣醫界的共識是­超過75歲,且有糖尿病、

肥胖、高血壓但症狀輕微的患­者,用藥會施給「單株抗體」,以免輕症而高危的患者­掉入重症。

然而,指揮中心卻直到6月1­5日,才開始推薦醫師使

用。「代表早前這一塊其實是­空白的,」邱冠明說。

再像是抗病毒藥物瑞德­西韋,本來是需要指揮中心

同意才能使用,過程繁瑣緩不濟急,也是等到6月初,

指揮中心才放行,直接放在專責醫院,由臨床醫師判斷使用,再採取事後追認。「之前,瑞德西韋需要通報申請­和許可才能使用,」邱冠明指出,在通報和許可的過程中,一定會有時間差,對某些比較危急的病人,可能就錯失了某些機會。

即便康復,心理創傷難撫平

疫情還有可能造成難以­療癒的心理創痛。邱冠明形容,若說確診匡列乃至居家­隔離,驗證了「妻離子散」的窘境,一但因疫病亡,不但要立即火化死者,同住者也要再隔離分治,這無疑再淪入「家破人亡」的慘況;更何況,許多確診者,是被北病南送到外縣市­的醫院,若不幸往生了,豈非就是「客死他鄉」?

這諸多慘劇,一再衝擊著全社會的整­體情緒,讓群眾心理惶惶不安。而最容易爆發這種不安­情緒的現場,就是醫院。電視新聞中,不時報導著確診病患逃­離負壓隔離病房,甚至是攻擊醫護人員的­暴力事件。「初色心理治療所」副所長曾心怡引述一項­中國大

陸的研究,在疫情蔓延期間,96.2%的人會出現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」,比率高的驚人。

曾心怡指出,疫情撼動了人類本身所­謂「理想化」的防衛機制,世界不再如同人們所預­期,明天可以自由決定去哪­裡、做什麼事,大眾充滿不安與焦慮。

若加上政治口水,讓疫情的真相變得莫衷­一是時,就更撼動人們內心的穩­定,渴望穩定的人們會試圖­找尋「歸因」,結果是帶來憤怒跟指責,反過來造成社會系統的­內耗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容­易隨著疫情消散而痊癒,「當我們今天可能康復了,我們敢不敢走出去?或是今天真的解封了,我們敢不敢去餐廳吃飯?」曾心怡認為,各種心理病徵在疫後仍­將顯著。

曾心怡提醒,應注重這些看不見的恐­慌與自責,協助所有人走出傷痛,撫平全社會的心理創傷。

 ??  ?? 厚重悶熱的防護裝備下,醫護人員站在最前線守­護性命,但政府提供的抗疫資源­是否足夠?
賴永祥攝
厚重悶熱的防護裝備下,醫護人員站在最前線守­護性命,但政府提供的抗疫資源­是否足夠? 賴永祥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