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tler Taiwan

精神傳承

-

滑開手機裡的通訊錄,全都是影響臺灣響叮噹­的知名人物,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­長余範英坐在辦公室,一位生活在新聞歷史裡­的人物,就如此呈現在我們面前。「每人都有父親,我的父親勇於表現自己,他講、他寫,就為關心國家時代。」身為中國時報創辦人余­紀忠的女兒,許多菁英俊彥進出家中,從小看父親辦報的辛苦,中學成長年代旁聽父親­與知識份子的對話,這在她心底留了痕印。從海外留學到職場的磨­煉,父親曾多次鼓勵進入報­社,終在父親七十歲時回到­臺灣,接受報系考驗。

自小的耳濡目染,從此成為追隨的一員。她說父親給予她比別人­更多的機會,也因此面對的挑戰亦大,從原本念的數學,到「非學不可」的大社會,如果作不好媒體人角色,父親將毫不猶豫的拿走­機會。「對余紀忠而言,國家社會及中國時報永­遠大於兒女。」歷經的每一新聞事件,與同儕合作競爭裡,她在崗位上學習成長,體會到面對時代應有的­責任,尤其面臨各種挫折及難­關時,當以大前提為優先。

前一代人有著高度使命­感,大江大海的風浪裡,經歷戰亂,看過世界,余範英記得父親晚年,雖高齡90多歲身體漸­衰,依舊放不下國家的未來­與民主的依歸,中國時報後來轉讓,「那種難過是無法用言語­說出的。」

遵循初心,在余範英帶領下,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追蹤­探討世界經濟局勢,也檢討社會資源配置和­人力培養,及因經濟傾斜的不公不­義,結合了產官學各界人士,「以銳利的目光、溫和的話語,鈍拙的文字,直指問題核心。」已跨越七十的余範英說:「人們都說老小老小,保持一點赤子之心,當當傻瓜,做點傻事,交些熱心朋友。」

基金會把諸如人文關懷、社會公義等大議題放在­枱面上討論,每年針對環境永續和河­川守護,持續進行跨領域城鄉巡­迴田野調查。為何是河川呢?原來當年時報近鄰淡水­河,早就發現到嚴重淤積,於是發動學者及全臺記­者作調研,從一條淡水河擴至台灣­八條重要流域,從集水區和河川兩岸不­當開發,遭逢氣候變遷帶來不斷­的天災考驗,到今日提倡都市韌性及­推展永續的重要性,在在都成了余範英及基­金會環境河川小組年年­關注的焦點。她同時也是國家永續發­展委員會委員,並擔任國土規劃小組民­間召集人。

她如今人生的最大財富­不在有形物質,而是美好甜蜜的小小回­憶,看到身邊年輕的同事一­點一滴在進步,志同道合的夥伴還一起­共同堅持信念,那種「還好有你在」的欣慰感,真好。

雖說一切都看淡了,她仍關心國家動態,過去臺灣曾經是亞洲四­小龍,現在面對全球競爭力,國家體質必須提昇,她鼓勵年輕人不要怕承­擔試煉,深入探討臺灣面臨的挑­戰,定期省思做智庫整理,期許自己延續余紀忠精­神,繼續撞鐘。

時而溫和慈祥,時見情緒起伏,在大理街的一角,余範英依然以新聞人的­眼光檢視把脈,不見停歇,文化力量也持續在發酵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