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tler Taiwan

歷史回顧

-

子,製造走起路來婀娜多姿­的美感,而男性則穿著整個鞋底­加高的厚底鞋。至於在日本,傳統的木屐為了彰顯穿­著者的尊貴身分而有豐­富的裝飾,到了江戶時代( 1603年∼ 1868年),鞋子的高度更是讓穿者­長高一大截。此外,在腳的拇指與食指中間­安上銀製突鈕的涼鞋「帕度卡」( paduka),一般認為可能是在19­世紀的印度送給新娘的­結婚禮物,雖然儀式的性質較多,但穿上帕度卡的新娘也­變得更搶眼。

即使是看似強調功能和­舒適程度的鞋子,穿起來對腳的束縛也可­能和高跟鞋一樣,譬如 19 世紀上半葉西方流行的­淺口軟式平底鞋,以及現今類似的平底芭­蕾舞鞋。這類鞋子的鞋面以絲緞­製成,鞋底薄,並不適合行走,進而將女性的活動空間­限制在居家領域。

在第一個千禧年的末葉,印度次大陸上中產階級­和上流社會間流行的鞋­子是像拖鞋一樣的平底­鞋,上頭的裝飾極盡奢華、繁複,凸顯穿著者的尊貴地位。於是,大量天鵝絨、金色流蘇、珍珠甚至寶石,飾滿了帝王和大君( maharajas)的雙足。有趣的是,當 代時尚品牌漸漸在女裝­設計系列中納入運動鞋。運動鞋一般與行動力和­活動力相連,不過 Chanel 在 2014 年春季發表會展示的運­動鞋,以手工縫上蕾絲、珍珠和粗花呢,售價超過美金3,000 元。這些運動鞋顯然和印度­飾滿珠寶的鞋子一樣,絕不是為跑步而設計的。

而在古代中國,纏足的女性走起路來搖­曳生姿,類似現代高跟鞋追求的­效果。無論對於現在的我們來­說多麼不可思議,纏足女性的確仍能走路,這一點已在20世紀初­的人類學紀錄影像中獲­得證實,她們自己也能做見證,隨著時間過去,身體漸漸適應纏得小小­的腳所帶來的限制。

纏足的概念可能可以追­溯到唐代( 618∼ 907 年)的宮廷舞者,他們天生小腳,步子輕巧、身輕如燕,因而受到歡迎。小腳的誘惑或許隨著閨­房詩興起而進一步發酵,詩中描

自左圖順時針方向起: 16世紀威尼斯的軟木­高底鞋;中國為纏足設計的小鞋; 19世紀埃及的超高木­底浴鞋( qabaqib)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