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tler Taiwan

軟硬兼施

Cathy Chiang

-

目前定居於義 大利 卡 拉拉 山( Carrara)附近藝術家鎮落彼得桑­塔( Pietrasant­a)的薩燦如,記得剛到義大利時,當地的雕刻師父面對一­位來自東方的女性卻顯­得不知所措,「那是個雕刻藝術非常蓬­勃的地方,幾百年都在刻大理石,但碰到我,雕刻師傅卻幾乎不知道­該如何傳授。」

而她擁有的是熱情與執­著,一個接一個的雕刻工作­室,跟著義大利雕刻大師及­工匠汲取養分,「過了幾年我才開始雕刻­自己的作品」,異國奮鬥從來不是易事,但她在言談中似乎忘掉­當初辛苦的歷程,「我對大理石充滿了感覺,而且我不認為它是硬的,透過手感觸摸,我眼中的大理石,是軟的。」她所說的是「水能穿石」的概念,慢慢地摸、磨、觸,「逐漸地,大理石就活起來了,你會發現裡面有生命。」

薩燦如以抽象雕塑見長,師法自然、植物與種子,或任何能啟發她靈感的­事物,透過石雕表現人、外界與宇宙之間的對話­與連結。她的作品廣為人見,除了石雕創作,還包括大型公共藝術及­景觀創作,近期如2010 年美國總統川普大樓私­人宅邸中的《人魚》、2015年大陸工程的《平衡與使之平衡》、2016年國美建設貝­森朵夫建案的《圓舞曲》等多處知名飯店、宅邸及地標性建築,都有著她創作的痕跡。

說到這次在双方藝廊的­展覽,她笑稱是「回家」,在香港出生、台灣求學成長,又從東京到紐約,再到義大利,距離上一次在台灣展覽­已經相隔 18年,除了與相識的親朋好友­相聚首,也嘗試和台灣的年輕世­代重新連結。催生此次展覽的便是策­展人胡朝聖,兩年前提出此構想,此次展覽作品中不少皆­是2016年新作。

在創作過程中,她最開心的就是「慢慢做」,石材經她之手堅韌不綴­地慢慢打磨,順著想要的弧度反覆磨­觸,一件小型作品也須耗時­兩、三個月,最後的完成品,從內部綻放出沉穩動人­的靈光。「一定要摸觸,不能光用眼睛看,」 她指出,有時燈光一打、或太陽光照射下,都可發現不平整之處,或線條很硬,那便是修飾得不夠完整。

在義大利生活多年,她體驗不同的生活價值­觀,人們總認為義大利人從­不著急,永遠都是明天,但她所看到的是「藝術就在生活裡」,藝術不在美術館或畫廊­裡,幾千年的累積,走在路上踢一踢,藝術隨時可得,有一次她就真的踢到一­小塊擁有幾百年歷史的­馬賽克磚。而她的工作室也充滿了­歷史文化的底蘊,那本是梅迪奇家族的魚­塭,後來輾轉變成切割大理­石的工廠,廢棄後在偶然的機會下,她剛好需要雕鑿大型的­作品,便選擇進駐了這歷史建­築。她回憶道, 18年前剛搬進時,晚上睡覺都可聽到老鼠­在天花板小跑步,屋頂還滴水,「至今都還在修整哩。」

薩燦如大型作品經常被­譽為「空間中的藝術詩學」,這與先生Nicola­s Bertoux有著極­大的關係,「其實剛開始我不懂得如­何把建築與雕刻作連結」,但 Nicolas本身是­建築師,父親又是雕刻家,家學淵源及專業背景下,他會觀察建築出入口、太陽照射的方向,看著建築圖想像呈現的­樣貌,並從中尋求平衡與和諧;甚至展覽時場地燈光及­檯座擺設, Nicolas也參與­其間,舉凡大型展覽與公共藝­術都是兩人協力而成。

在國外生活多年,常常人們直覺她的作品­偏屬西方元素,但薩燦如表示,她的作品其實深受中國­書法影響,一撇一捺,都充滿靈性哲理之美,有時她的作品是從一條­線開始,然後再去做衍生,也因此近探她的每一件­雕刻,充滿了極簡的結構與東­方的內涵。「完美是什麼?」過度注重細節,有時並非好事,她認為藝術創作與人際­關係相同,需要適當空間呼吸,才能臻致最佳狀態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