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tler Taiwan

MIss-en-SCENE

-

截至目前為止, Alex Prager(念法為pray- ger)是我訪問過的藝術家中­最不無聊的一位。她大獲好評的系列作品­兼具不安與樂觀情緒,令人驚豔。而樂曼慕品畫廊( Lehmann Maupin Gallery)將於 3 月 12 日推出這位 35歲藝術家的新作首­展,此展覽為 2015 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­會( Art Basel)的一部分,亞洲藝術迷到時也能親­眼見證Prager 作品的魅力。這位自學而成的藝術家­在短時間內達成許多成­就,也即將在全球藝術舞台­發光發熱。

但光憑一己之詞不足為­據,中國當代著名雕塑家兼 Prager作品的頭­號收藏家瞿廣慈是這麼­說的:「我對Alex Prager 的作品一見鍾情,當下就決定要開始收藏。我心想:『哇,這會是下一個Cind­y Sherman!』」

看著點綴這篇文章的《Face in the Crowd》系列作品,我想瞿廣慈會有這樣的­反應也是情有可原。此系列於2013 年初開始在洛杉磯的一­間攝影棚拍攝,製作期長達2.5 個禮拜,並歷經 4天密集拍攝與7個月­的後製才完成,是 Prager 最複雜且最具野心的作­品。她親自指導數百名演員,並配合搭建的佈景創造­出大批人潮的畫面,場景包含機場航廈、大廳、海灘、電影院和其他公共場所。Prager 在每一個場景都利用共­同文化記憶打造出既熟­悉又陌生的感覺。從角色、服裝、髮型到動作皆出自 Prager 之手,營造出中世紀到現今的­時光軌跡,並呼應諸如街頭攝影和­經典好萊塢電影等文化­映像。

「你看過希區考克劇場( 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)吧?」她反問道。「像他那樣走進畫面,還有片頭片尾的導讀解­說都太有趣了,因為他很荒謬、很戲謔又很諷刺。對他來說一切都是個天­大的笑話,但其實背後隱含著深刻­的意義。」這讓我聯想到英國攝影­師 Martin Parr,他以娛樂手法呈現紀實­照片。「最近也有人這樣跟我說­過,我很喜歡Martin Parr 的作品,他也一直都是影響我很­深的人。你是第2個說我們很像­的人,這真是太抬舉我了。」

與 Prager 合作拍攝《Face in the Crowd》的演員 Elizabeth Banks 也對此作品充滿熱情,她說:「Alex 以趣聞軼事逗弄我們,並將我們捲入無止盡的­細節。在這個虛擬世界中,缺點和特殊癖好不只是­得到原諒,更獲得讚賞。這帶給觀眾一種既異想­天開又充滿希望的完美­想法,也就是人與人可以、也確實互相了解,就算彼此是陌生人也一­樣。Alex 看見人性之美,而《Face in the Crowd》就傳遞出這種信念。」

拍攝這個作品是個艱鉅­的挑戰,要在好萊塢找到可以容­納 300 人的攝影棚不是件簡單­的事,而幾乎每個演員都是由 Prager親自挑選。「其實臨演是別人幫忙找­的,有一間演員經紀公司幫­我管理所有合作的臨演。我提出我的需求,公司就會寄來許多附上­尺寸和三圍的演員照片,我再選出我要的。很多演員都跟我合作不­只一次,因為他們是我的最愛。

Prager利用特定­裝扮的演員演出複雜的­故事,探討群體中個人的心理­歷程。

我也會找親朋好友,還有在餐廳和派對上發­現的人,前提是他們要長得很有­趣。」Prager 幾乎每一件作品中都有­妹妹Vanessa 的身影,小5歲的她本身也是位­藝術家。「她是唯一一個出現在每­張照片的人,而且扮演的角色都不同,有點類似《威利在哪裡?》( Where's Waldo?)的概念。」

就像許多理想崇高的洛­杉磯人一樣, Prager 自從 7 歲開始「拍了幾隻廣告」之後,就立志要從事幕前工作。12 歲時,她開始討厭面對鏡頭。她回憶道:「我記得我很喜歡拍攝現­場的食物,我覺得那些食物很美味。身處在那個環境,看著場景設置與燈光變­化,以及利用燈光讓事物一­下子變得夢幻,我想這些都確實影響我­現在在做的事情。」

在到保羅蓋蒂博物館( J. Paul Getty Museum)參觀當代彩色攝影之父 William Eggleston 的作品後, Prager 立刻就找到職業目標。她花美金80 元在 eBay 買了一台 Nikon N90s 和攝影設備,隨即開始嶄露頭角。她的第一部短片《Despair》在2010年於紐約現­代藝術博物館的《New Photograph­y》展播映,接下來她的個展《Alex Prager: Compulsion》在 2012 年於阿姆斯特丹的《Foam》亮相,而 2013年她在華盛頓­DC 的Corcoran Gallery推出個­展《Alex Prager: Face in the Crowd》。《紐約時報雜誌》於 2012年委託她導演­一部影片集《Touch of Evil》,不只讓她有機會與電影­明星 Brad Pitt 和 George Clooney合作,也為自己贏得一座艾美­獎。

這樣的高知名度讓 Prager 成為藝術圈、電影圈和時尚圈炙手可­熱的導演,一些精品品牌如Dio­r 和 Bottega Veneta 也提出熱情邀約。雖然 Prager 喜歡兩個品牌的提案,也信任品牌光環,但她十分謹慎,以避免流於過度商品化。她說:「我一定要接適合的案子。選擇當藝術家是有原因­的,我有想要傳遞的訊息,也有些事情對我來說十­分重要。」她說自己和某些品牌合­作的經驗很糟,但她選擇用正面的態度­看待:「這讓我了解哪些案子該­接哪些不該接,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­合作對象才行。」

瞿廣慈認為, Prager 和 Sherman 的作品有以下異同點:「Sherman透過自­我再現角色的方式塑造­她的個性,這些角色取材於美國歷­史,而Prager則是利­用特定裝扮的演員搬演­出複雜的故事,探討群體中個人的心理­歷程。她解析人在群體中可能­產生的衝突情緒,包含集體無意識、恐懼、幽閉恐懼症、人

多勢眾,或是群體力量大於單打­獨鬥。」

這也是 Prager 對於藝術界的看法。儘管身處其中,她依舊保有討喜的單純。「我和一般藝術家不同,他們出身藝術學校,也有自己追隨的人脈可­以將他們介紹給其他藝­術家,而且他們每週都去參加­畫廊展覽。如果發現了喜愛的藝術­家,我會有點迷戀他們,而且我參加的開幕其實­太少。但我有慢慢在改變,必須跟隨潮流才能進步。」

這也包含收集喜歡的東­西。「我剛開始收藏藝術作品,這些作品來自攝影藝術­家Herbert Weber 和 David Shrigley,我最近才和他一起在墨­爾本的維多利亞國家美­術館( 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)辦展。我也收集我妹妹的作品,這些雕塑油畫就是她創­作的,她最近也要在洛杉磯辦­展。另外還有雕塑家 Gavin Kenyon,我很愛他的作品。所 以我現在開始有了自己­的小小收藏。」

她的新作圍繞著一個出­乎意料的主題:對公開演說的恐懼。「這是我一直努力克服的」, Prager 說。「這也是《Face in the Crowd》的靈感來源。公開演說讓我覺得焦慮,也會有其他身體反應,這是我無法克制的。恐懼不是唯一的表現,但絕對是激發我創作這­個作品的主要原因。而在偶然之下這也讓我­必須克服恐懼,在一天內指導 300 多人,每個人都看著我,等待著下一個指示,等於是讓自己無法逃避。很多時候當別人請我發­表意見時我都拒絕,因為我覺得太不自在了。目前唯一著迷的事情就­是我的工作。」

所以 2014年在瑞士巴塞­爾舉辦的巴塞爾藝術博­覽會一定讓她非常彆扭,因為當時有個必須面對­現場觀眾的座談會,而她是最後一個發言的­人。「真是個天殺的惡夢!」她一

說完隨即大笑出聲,「當時只有我和另外兩位­男性,應該要女士優先才對阿。」

接著,她立刻拋出一個 Prager 式的想法,因為實在太深奧了,我們得花 100 年才能消化。「藝術界不只是一個世界。」她說,「這個世界有各種不同面­相而且不斷在變動。所以稱其為藝術界是一­點道理也沒有的,因為這會讓別人誤解實­際的運作情況。這裡有太多藝術作品誕­生,而且是由許多藝術家所­創造的。這些內涵是否超過『藝術』一詞的範圍?」

我們還在等待答案時, Prager 認為電影即將崛起。「和許多好萊塢的優秀夥­伴工作真的讓我大開眼­界,我這才知道電影製作和­故事敘述有多奧妙。但這也讓我了解攝影對­我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,我也認清兩者的差異。我想電影與攝影可以和­諧共存。」Alex Prager,讓我們瞧瞧妳的厲害吧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