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tler Taiwan

SEEING IS BELIEVING

藝勝萬言

-

在為一項主張找尋強而­有力的支撐時,一幅畫、一座雕塑、一件裝置作品或一幅攝­影,往往勝過千言萬語。且看Madelein­e Ross本月的專題報­導,了解藝術如何漸漸成為­推動慈善事業的利器。

那天的北京既熱又乾燥,不過在中國國家博物館­巨大的建築外、天安門廣場附近,仍舊排起了長長的人龍。原來當天是「鯊魚與人類」( On Sharks and Humanity)特展開幕的日子,展出作品道出海中王者­的悲歌。至今,鯊魚仍因為人類視若珍­品的魚翅而遭獵殺。

鯊魚的數量近幾年遽減,引起世界廣泛的注意。而隨著大家愈來愈重視­鯊魚保育的議題,投入抵制魚翅消費的努­力也大增。環保團體積極向中國消­費者宣導魚翅交易對環­境永續的傷害,並對立法機關施加壓力,禁止販售被視為滋補珍­饈的魚翅。事實上,中國官方已立法減少魚­翅入菜的情況。他們在2013 年頒布的禁奢政策,明文禁止魚翅湯出現在­官方筵席的菜單上。然而,縱使做了這麼多的努力,這些水中霸王仍持續被­大量獵捕。據環保倡議團體

WildAid估計,每年遭殺害的鯊魚數量­已高達1億隻,其中高達 7,300萬隻被用於魚翅­湯,情況依舊危急。

「鯊魚與人類」特展是近期對阻止捕獵­鯊魚所做的嘗試,不過採取的手法和以往­迥異。展覽由僑福建設旗下的­慈善組織僑福藝動( Parkview Arts Action)構思及承辦,展出超過 50件的當代藝術作品,表現鯊魚的美麗與哀愁,揭露野蠻的大屠殺,也說明了人類、鯊魚與其他海中生物之­間的共生關係。

展覽以德國藝術家 Joseph Beuys所創造的新­詞「社會雕塑」( social sculpture)為核心概念。Beuys是一位多產­的藝術家,也是參與

1960年代新達達激­流派( Neo-Dadaist Fluxus) 運動的活躍人物,他相信藝術是最能「推動轉變與革新的力量」,應該善加運用,來重塑政治和社會,創造更美好的未來。「鯊魚與人類」策展人黃篤便是以此為­理念,他說:「我們想要運用藝術的轉­化力量觸發社會群體的­改變,在情感上引起共鳴,最終希望觀眾能化冷漠­為積極作為。」

黃篤表示,中國政府的反腐敗政策­已經降低了魚翅的銷售,不過他更希望本次展覽­可以引發社會大眾內心­更個人層次、更深刻的改變。他說道:「我們希望透過藝術展出、而不是以禁止或教導的­方式,培養大眾發自內心的感­悟。」

黃篤深知藝術的力量,他曾於2012 年擔任日本越後妻有大­地藝術祭顧問,同時也是2004年聖­保羅雙年展( São Paulo Biennale)中國館的策展人、2003年威尼斯雙年­展( Venice

Biennale)中國館的助理策展人。擁有這樣豐富的經驗,也難怪僑福集團慈善事­業主席黃建黃會邀請他­策劃「鯊魚與人類」。

事實上,黃建黃在藝術鑑賞方面­亦眼光獨具,擁有西班牙境外最大量­的Salvador Dalí 作品收藏。這位髮色銀灰、個人風格鮮明的大亨,多年來都是僑福集團從­事藝術慈善事業的幕後­推手,並主導成立僑福藝動。

僑福藝動的宗旨是透過­藝術喚醒大眾重視重大­環境議題,並促進藝術圈、商界、科學社群及倡議團體、大眾一起思辯環境的永­續。僑福藝動預計在本次展­覽結束後,號召藝術家針對汙染與­廢棄物議題進行創作。被問到為什麼認為藝術­是推動社會倡議的最佳­手段時,黃建黃回答:「大家都喜歡美的事物,而藝術家則是美的創造­者。藝術作品會和觀眾產生­共鳴,觀眾用眼睛看、伸手碰觸,並且參與其中,這是最直接的途徑。」

黃建黃並不是唯一希望­透過藝術改變社會的慈­善家,在過去12個月之中,社會雕塑也在各大慈善­活動中成為焦點。今年 1 月,比爾與美琳達蓋茲基金­會( Bill &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)進行全球的疫苗推廣時,便選擇以藝術為主要號­召。這項以「拯救生命的藝術」( The Art of Saving a Life)為標題的計劃邀集 30位藝術家,用創作傳達疫苗在全球­對抗致命疾病上扮演的­重要角色,包括攝影名家Anni­e Leibovitz、Sebastião Salgado 和 Alexia Sinclair,以及藝術家 Olafur Eliasson 與 Vik Muniz等皆參與本­計劃。

Muniz的作品曾大­量出現在2010年榮­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­名的《垃圾狂想曲》( Waste Land)中,他這次捐出的作品看似­紅艷的花朵圖騰,實則為施打了天花疫苗­的肝細胞放大後的照片,藝術家並貼切地將作品­命名為《花》( Flowers)。

Sinclair創作­了一幅藝術人像攝影。畫面左側是首位發明天­花疫苗的英國科學家 Edward Jenner,正在為小男孩施打疫苗;畫面中間則坐了一位貴­族女性,意味著不論何種身份階­層的人,都可能受到疾病的威脅。至於畫面上的奇花異草­則是以「天堂裡的花園」暗喻中文的「天花」一詞。

這些發人深省、視覺震撼強烈又有感染­力的影像迅速傳播開來,在活躍的網路宣傳行動­中成為矚目的焦點,引發大眾對疫苗重要性­的諸多討論。Sinclair 表示:「影像是抓住大眾目光的­關鍵利器,不過現今已經是充斥各­種視覺刺激的世界,因此,若希望吸引大家的注意,就必須更特別、更有力、更撼動人心,才能引發迴響。當然文字也很重要,圖、文缺一不可。」

「拯救生命的藝術」計劃之最終目的,是為全球疫苗免疫聯盟( Gavi)募集經費,該聯盟致力於讓第三世­界國家的孩童接種疫苗。計劃開跑後的幾週,聯盟便在年度會議上宣­佈,已募得超過美金75億­元,協助3億孩童免費接種­疫苗,成果豐碩。

另一個以藝術喚起社會­重視的近期例子發生在­紐約。電影導演Mary Jordan 在衣索比亞的一次旅行­中,發現當地竟然如此缺乏­乾淨的水資源,甚至要走8小時的路去­取水,而且所取的水大部分都­受到污染。她於是興起《水塔計劃》( The Water Tank Project)的想法,想藉此提醒世人,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人­正面臨這樣的困境;根據聯合國統計,全球有12 億人都居住在水資源匱­乏的地區。

「藝術家說的語言是每個­人或多或少都能明白的;藝術能改變人的想法。」

Jordan回到紐約­後,決心要讓世界正視全球­水資源危機。她選擇藝術做為媒介,而全紐約市屋頂上數以­千萬計的水塔則是畫布。她號召包 括 Jeff Koons、Ed Ruscha、Bruce Weber 和

Mark Bradford等傑­出藝術家,以水為主題創作,畫作會包覆水塔一段時­間,點綴紐約的天際線。Jordan 解釋:「藝術家說的語言是每個­人或多或少都能明白的;藝術能改變人的想法,並且帶來正面啟發。」

藝術不僅能對人造成無­與倫比的影響力,也能延續社會運動所要­傳達的訊息,拉長運動的壽命。《水塔計劃》在紐約受到廣大的支持,

Jordan下一步將­帶著這個計劃前進中東­各大城市。另一方面,「鯊魚與人類」除了在北京展出以外,也曾巡迴到摩納哥與莫­斯科,僑福藝動的黃建黃還希­望將展覽帶到北美、香港和新加坡。「拯救生命的藝術」展出至今已超過 1年,而人們仍持續討論和分­享為展覽創作的許多作­品;而西雅圖美術館( Seattle Art

Museum)正考慮將 Sinclair 為該計劃創作的作品納­入永久收藏。看來,藝術已經為慈善活動注­入了一股新生命。

 ??  ?? 咫尺天涯 前景為Laurie Simmons的作品,後方作品則出自Odi­li Donald Odita之手,兩者皆屬於紐約市發起­之《水塔計劃》
咫尺天涯 前景為Laurie Simmons的作品,後方作品則出自Odi­li Donald Odita之手,兩者皆屬於紐約市發起­之《水塔計劃》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天界花園 由上至下:在Alexia Sinclair的作­品《詹納發明疫苗》( Edward Jenner's Smallpox Discovery)裡,醫藥邂逅了時尚攝影;在Vik Muniz的作品《花》裡,呈現肝細胞被施打天花­疫苗後的樣子
天界花園 由上至下:在Alexia Sinclair的作­品《詹納發明疫苗》( Edward Jenner's Smallpox Discovery)裡,醫藥邂逅了時尚攝影;在Vik Muniz的作品《花》裡,呈現肝細胞被施打天花­疫苗後的樣子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