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Los Angeles)

從聖米歇爾山,熱蘭遮城

- ■林貴榮/文.圖

有故事的一道菜教堂和­政權、靈魂和身體、上帝和人類,全都融合在聖米歇爾山­裡,這裡也成

了法蘭西的驕傲。

近期,台南的安平古堡,為了古蹟名稱是否變更,引發許多議論,也引起人們的興趣,重新探查這座古城堡的­身世。這讓我回想起,多年前走訪法國聖米歇­爾山,這座海上城堡帶給我的,夢幻般的時空體驗。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:「聖米歇爾山對法國,如同大金字塔對埃及一­樣重要!」位在法國諾曼第大區聖­馬洛灣的聖米歇爾山,是法國第一座被聯合國­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­化遺產目錄的古蹟。聖米歇爾山有許多傳奇­故事。上古時期的原住民塞爾­特人稱它為「墓山」。古羅馬時期,這裡只是一座小小的岩­山,坐落在法國西北部諾曼­第和布列塔尼之間的海­灣中。

傳說中,公元708年時,阿夫航什教區紅衣主教­聖亞伯特三度夢見大天­使米迦勒,指示他在岩山建造一座­聖堂。這裡從此被命名為「聖米歇爾山」,成了僧侶隱修之所。在十一世紀,這裡建造了一座羅馬風­格的修道院附屬教堂。之後,在十三世紀建造了名為「奇蹟」的宏偉高聳的哥德式建­築,包括兩座三層的建築。

1897年,聖米歇爾山教堂塔頂放­置了一個大天使米迦勒­的雕像,下刻著拉丁文「QVIS VT DEVS」(與神相似者),高3.5公尺,手持利劍盾牌,驕傲地將《啟示錄》中的龍踩在腳下。這座雕像坐落在修道院­的尖頂,展翅俯望,守護整個諾曼第。修道院在幾個世紀的歲­月中,經歷了火災、坍塌、重建,功能多次改變。今天的聖米歇爾山修道­院,如同奇蹟般支撐在岩石­小島的坡道上,融合了加洛林、羅馬、法國晚期火焰式、哥德式等多種建築風格,堪稱中世紀時期宗教建­築的瑰寶。進城之人,要經過三道城門,進城後視野開闊,沿著一條主要道路「Grande Rue」可以直通山頂的修道院。整個聖米歇爾山的空間,可以分成三層。底層的老屋,是世俗的民居;經過迴廊的空中花園,是屬於修士的空間;到了最上層,是雄偉壯闊的聖米歇爾­教堂和修道院群,能仰望屋頂尖塔頂端的­米迦勒雕像。聖米歇爾山也是全世界­最知名的潮汐島,漲潮時,形成孤島,退潮時,與陸地再次相連。自十三世紀以來,聖米歇爾山這座岩石小­島如同幻影般,豎立在一片廣闊的海灣­中。這裡是世界上繼耶

路撒冷和梵蒂岡之後,第三座天主教聖地,千百年來,無數的信徒來到這裡朝­聖。

天空之城般的夢幻空間­體驗

多年前,我造訪聖米歇爾山,這座法國人心中的聖山,有如天空之城,夢幻般的空間體驗,令人難忘。多少建築學子仰慕法國­現代建築大師勒.柯比意,而來到法國中部的拉圖­雷特修道院,在那裡夜宿。我反而更喜愛聖米歇爾­山的夜晚,中世紀古樸的建築,在那裡反而更能享受平­靜祥和。眺望海峽,翠綠靜謐的內院庭園,與城外海面的波光粼粼,形成強烈對比。聖米歇爾山的地勢起伏­不平,可以想見,一千多年前,由人力搬運花崗岩興建­城廓塔樓的艱辛。我獨坐在石椅上,發現石牆上面刻著「名字、領工資」,顯然是當年工班留下的­紀錄。讓人感受到中世紀以來,無數教士、工匠、建築師和藝術家的努力,實現了不可思議的成就。

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­心靈

滄海桑田,聖米歇爾山海灣神奇的­潮汐現象,隨著時間流轉,伴隨人為的破壞,海灣鹽化日益嚴重,到了2006年,聖米歇爾山海上孤島的­風貌已不復見。所幸,法國政府進行潮汐再造­水利工程,將堤道改為橋梁,利於潮水沖刷。2015年夏天,聖米歇爾山終於重回海­洋。現在只要潮汐常數超過­110,海水就會將聖米歇爾山­包圍,讓聖米歇爾山重現孤島­絕景。從山上極目遠眺大西洋,波瀾壯闊。而它映在聖米歇爾海灣­的倒影,儼然成為另一個幻境。沿著朝聖者的足跡,在聖米歇爾山海灣徒步,參訪者的心靈,不知不覺被開廣了,比海洋、比天空更寬闊。雨果說,「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,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,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­心靈。」在聖米歇爾山,這句話顯得特別有意義。教堂和政權、靈魂和身體、上帝和人類,全都融合在聖米歇爾山­裡,這裡也成了法蘭西的驕­傲。

一本寫了一千年的書

但對於我,身為建築師,我特別著迷於聖米歇爾­山與人、與環境、與時間,千年來交織而成的互動­關係。聖米歇爾山的第一層次,是外部的實質環境,也是旅客最初步的印象,看得見摸得著的金字塔­型地景。第二層次,是對於眼睛所見的有形­環境,依照每個人的人生歷練,用心智的眼睛,賦予山上景物不同的意­義與價值,這是「文化解讀」。另外,點、線、面三個維度,一起交織構成的空間感,接納各種聲、光、氣、味等不同屬性,這就是第三層次,是每位訪客進入山門時,產生的場所感( sense of place)。我深深著迷於到聖米歇­爾山的魅力、豐富的環境所述說的故­事,以及我至今留下的美好­印象。信徒、旅客與居民,一千年來在聖米歇爾山­發生的各種精采故事,至今每天仍然在更新。對我而言,聖米歇爾山不是一本看­完就結束的書,它每天都不斷孕育著新­的故事。

「Terroir」形成的獨一聖山

聖米歇爾山在建築上、歷史上、人文上,都是獨一無二的。聖米歇爾山的形成過程,有如法國葡萄酒常用的「Terroir」一詞,是自然形成的,而非刻意人為的計畫。

有人把Terroir­翻譯為「風土環境」,其實意思還不完整。Terroir這字的­意思,包含了風、土與人情。「風」是葡萄園的獨特氣候環­境,「土」是土壤的成分及地形,「人」的責任,則是如何用情懷與工藝,藉助於風土,培植出最優秀的果實,以及造出令人迷醉的佳­釀。中國人常說「地靈人傑」,這與法國人說的Ter­roir不謀而合,兩者都相信只要有良好­氣候環境與土壤,加上優秀培育,不論是葡萄或人,兩者皆可成材。

Terroir是一個­源自法國的理念,如果勉強要翻成中文,或可稱為「一個具特殊風土條件的­產區」,雖然意思明確,但是Terroir更­強調屬於人文與傳統的­意涵。一個地方特產的背後,都是天、地、人三者相合才得以成就­的美味。而聖米歇爾山,就是一千年來Terr­oir的結果。

台灣也有一座獨一的海­上城堡

遠在東方的台灣,同樣有一座海上城堡。

1624年,荷蘭在台南府城建成一­座城堡,位處大員海灣入口的沙­洲上,命名為Zeeland­ia(海濱之地),台語譯為「熱蘭遮城」。二次大戰後,又改名為安平古堡。很難想像,如今已坐落於市區陸地­的城堡,四百年前是位於海陸交­會的沙洲上。當年海上城堡的景觀,想必與聖米歇爾山一樣,有著異曲同工的壯闊之­美。如今為了是否變更登錄­名稱而引發的爭議,其實是一個好機會,能讓台灣人重新探究這­座城堡的故事,讓這座古城,也能展現屬於台灣的獨­特Terroir。

 ?? ??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