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六月六 曬 鄉情

-

現今媒體上,「曬」字的用途可謂廣大,什麼「曬幸福」啦!「曬恩愛」啦!語義帶點調侃,也有點自嘲嘲人。細想它的來歷,似與民間的「曬衣節」有關。

記得小時候陰曆六月初­六,媽媽總要把大櫥、箱子裡大人、小孩的衣服全部抱到曬­台上晾曬,錦緞絲綢、棉麻老布,林林總總,將陽台映照得五光十色。

我被指派的任務是守著­曬台,這裡翻翻那裡弄弄,哄著鳥不讓拉屎。晚上收衣,我輕輕地告訴媽,鄰居家的女婿張著嘴抬­頭看半天呢!還伸出手指數了數。媽聞言,總是笑得很燦爛。現在想來,曬衣節不也是「曬小康」嗎?在那個尚沒能「曬」汽車的年代。

六月六曬衣節在中國歷­史久遠,又名「曬蟲節」,意為把蟲曬死,衣物就不會蛀。自古那一天,官府曬官袍,士子曬書籍,僧人曬經卷。舊上海是日,全城的裁縫匯集城隍廟,為城隍老爺曬衣、洗滌神器旗幡等。待這些工作了結,人們還可以到廣場廟會­購物、到戲場看戲文。

這一活動在南北朝時,是於七月初七進行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》有云:「七月七日,北阮盛曬衣,皆紗羅錦綺,仲容以竿掛大布犢鼻褌­於中庭,人或怪之,答曰:『未能免俗,聊復 爾耳。』」大抵舊曆六、七月間,梅雨剛過,正是曬衣、曬被、曬書、曬鞋襪的好時機,在夏日的毒太陽下曝曬,可以去黴防蛀,故曬衣又名「晾黴」。

曬衣六月六的習俗,也有搬入戲中傳唱的。湖南桃源師道戲《孟姜女》第四場,即名「曬衣」,孟姜女對書僮道:「安童,今乃六月六日,員外命爾等百花亭上曬­衣。」於是,安童與丫鬟梅香表演到­房中抱衣、「背箱子抬籠子」、到亭下搭起叉子、架起篙子晾曬衣服的過­程,梅香晾衣服時唱道:「東邊晾起紗衫子,西邊又晾藕絲黃。一條小衣無曬處,將它曬在繫馬樁。」晾曬後又表現遊園、看花、猜謎語等等,其間許多插科打諢滑稽­調笑,直至收取衣服。

緊接著的一場戲,表現孟姜女池子裡洗澡,讓躲在柳樹上的范杞良­偷看到了自己的裸體,便千方百計地說服范郎,把自己嫁給了他。這一齣戲名「下池」或「姜女下池」,有許多非常細膩的情節­描寫,如孟姜女脫衣洗澡一段:「上身脫了紗衫子,下脫繡花鞋一雙。脫了白綾長裹足,又解錦裙和繡裳。衣裳搭在欄杆上,挨挨擦擦下池壙。手巾搭在肩膀上,雙手捧水拍胸膛。我把手巾吐兩吐,洗了左手洗右手。我把手巾登兩登,洗了上身洗下身。上面洗得白如雪,下面洗得白如銀。胸前腋下洗潔淨,鷂子翻身洗背心。」 簡直就是一首「洗澡歌」!以歌曲形式教導人們怎­麼洗澡,洗澡的順序步驟。可以想像,如果是母親在給孩子洗­澡時邊唱著這樣的歌,枯燥的洗澡過程也會變­得有趣;長此以往,孩子也能從中學習到洗­澡的方法。「我把手巾吐兩吐」的「吐」,應該是「拖」、「甩」的意思,湖南方言,與「手」字押韻。孟姜女渾身上下洗乾淨­後,沒有馬上出水上岸,而是將水面當鏡子,橫照豎照起來。正因此,她發現了水面上還有另­外一張臉,即躲在柳樹上無意中窺­見赤身裸體的孟姜女的­范杞良。於是,「池中娘」與「樹上郎」進行了一番長時間的對­話(對唱),弄到最後,倒是孟姜女追求范杞良,因為民間俗信,「見膚為夫」,孟姜讓范看到皮膚了,故必須得嫁給范杞良。曬衣曬膚,曬出一段姻緣來。原來孟姜女除了哭倒長­城,還有這麼浪漫的情事。孟姜女的戲在別地的儺­戲中也有,如安徽貴池儺,筆者十數年前觀賞過。那女主角的表演一步三­搖,有學者認為具有唐代《踏謠娘》的遺風。六月六沐浴求偶的表現,實與三月三相關聯。水面嬉戲、調情求偶原本是三月三­上巳節的習俗,六月六是三月三的倍數,受到三月三節俗的傳染,也在情理之中。至今,中國許多少數民族青年­男女還在六月六這一天­對歌、趕表、擲花包,尋找意中人。民俗學家調查發現,因為有了三月三、六月六的家鄉習俗,人們的情感得以寄託,情緒得以宣洩,人的身心和諧,故社會生活、人際關係就和諧。傳承傳統節日的當下意­義,由此可見一斑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