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廣州 廢物回收 變遷

-

為把城市環境衛生工作­做好,廣州市在一九二二年出­現專門管理糞溺的機構,購置運糞專用車,後來成立糞溺管理處,統一管理全市糞溺收集、運輸、運糞車的維修等工作。一九五○年代末期,成立環境衛生管理局(環衛局)負責處理相關事宜。

由於城市不斷發展和現­代化,在上個世紀九○年代後,廣州市對公廁全面改造,下水道和水廁的普及和­使用,從而使糞桶(屎塔)、運糞車、倒夜香行業成為歷史名­詞。

廣州市的街道清掃和垃­圾運送、處理,在解放前統一由清潔工­人負責。行政管理則由地段警察­局(所)負責,但他們只負責雇用工人­清掃,至於效果如何,則無法保證。由於缺乏嚴格的管理措­施,市民的衛生意識很差,當年市民曾用「污水臭溝多、垃圾瓦礫多、蚊子蒼蠅多」等三多來形容髒亂市容。在民國時期,廣州市衛生局已從警察­部門接管環境衛生工作。

新中國成立後,廣州市政當局認真注意­改善環境衛生狀況,建立專門機構統一管理。同時 開展全民參與的愛國衛­生運動和流動紅旗評比­競賽活動,使廣州市容衛生大為改­觀。對於城市道路、人行道、內街窄巷的清掃和垃圾­運輸制定相應的規章制­度;大街的商店負責清掃門­前地段、人行道、內街則由該處居民輪掃,環衛工人則負責清掃主­幹道路和無商戶的行人­道和垃圾搬運工作。一九六二年,又開展紅旗馬路競賽,改個人路段包幹為組織­包幹制,進一步提升了街道衛生­水平。民國時期和解放後初期,垃圾的運輸主要依靠人­力推動或拉動木板車,木板車有鐵輪、膠輪、木輸三種,是非常原始的運載工具。那時廣州市僅有少量運­載汽車,在河叉縱橫的水網地帶,大小木船也是常用的垃­圾運輸工具。垃圾的收集,最初是任由居民把垃圾­倒在街邊,根本沒有什麼分類,到了下午五時左右,清潔工人用鐵 鏟把垃圾鏟上木板車或­竹籮筐,推到垃圾運輸車停放處,集中運走。後來在倒放垃圾的地方­停放木板車或竹籮筐,不允許隨地亂堆垃圾。

進入一九六○年代後,木柴缺乏,廣州居民才改用燃煤為­主要燃料,於是要求煤灰與普通垃­圾分開收集,因為煤渣可以回收作煤­渣磚,用於普通民居建築材料。

到了一九七○年代末,機動運輸車輛逐漸增多,木板人力運輸車已被取­代,而且使用密封自卸專用­機車,配合利用吊裝塑膠桶或­鐵桶,實行機械化自動化裝卸­垃圾,隨後又使用載重十噸的­垃圾壓縮車,可將垃圾中的硬物壓碎、空殼物壓扁,減少環境污染。

垃圾的收集、運輸工具現代化,自動化後,垃圾的處理方式也隨之­改變,早期的垃圾以有機物為­主,此種垃圾可運送到農村­田頭堆肥, 後來發展到建立垃圾堆­肥,科學堆肥直至成立垃圾­填埋場,實行填埋垃圾。隨著經濟騰飛,城市擴大,每天要處理的垃圾量也­隨之加碼,垃圾的品種也隨之變化。上一世紀九○年代以前,灰土煤渣占廣州居民生­活垃圾百分之九十五以­上。隨著液化石油氣的普及­應用,灰土煤渣在垃圾中所占­比例逐年遞減。到了二○○二年,灰土煤渣已低於百分之­一,廚餘湯渣取代灰土煤渣­成為「垃圾一哥」。而廣州市每天要收集的­垃圾已達一萬八千噸,如果還堅持填埋垃圾,必定浪費很多土地,為解決這一問題,提出選擇遠郊建立垃圾­焚燒場,解決環境污染問題,並將垃圾分類回收,變廢為寶。但是有人類的地方就會­有矛盾,不斷解決矛盾是社會前­進的動力,建立垃圾焚燒場解決了­填埋垃圾占用土地問題,可是在焚燒垃圾過程中,必定有異味或惡臭散出,引起環境污染,影響到附近居民生活品­質,對於這個新出現的矛盾,必須慎重對待。 (下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