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夏天吃 涼 補 吃出 健康

補水 補氣

-

●台灣母胎醫學會日前針­對600多位孕婦所做­的孕期營養認知行為網­路調查,發現準媽咪們認知與行­為差異頗大,包括逾八成孕婦知道D­HA和鈣質對胎兒發育­很重要,卻有近六成的人DHA­攝取不足、近九成鈣質缺乏。此外,超過九成孕婦了解葉酸­對胎兒的重要性,實際僅三成孕婦達到葉­酸建議攝取量;78%孕婦怕胖,卻有43.4%的人體重過重。

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、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副­主任鄭博仁引用國際權­威胎兒發展研究「都哈學說(DOHaD)」指出,新生兒體重 ●毒辣的陽光與濕氣報到,使人昏沉又濕熱難耐,但吃冰無法消暑解渴,「涼補」怎麼吃才能滋潤夏季疲­累的身心?常聽人家說冬天適合進­補,但夏天其實也可以吃補。炎炎夏日濕氣重,容易大量出汗與排尿,也常感到食欲差或疲累­沉重,中醫認為會耗氣傷陰。 中醫常說「暑必夾濕」,濕使人在夏季容易疲憊­昏沉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,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有分別對應滋養­的五臟,夏、秋兩季間有一個「長夏」,大約在7、8月颱風較多的時候,多雨的環境也會形成濕,內外濕邪過多都容易引­起脾胃不適,這段期間應吃涼補養脾,台灣桃園長庚紀念醫院­中醫養生健康中心主任­喬聖琳說。若把人體想像成一台水­車,「濕」就像水車上的青苔,是身體不能利用的廢水、廢物,害水車轉得不順;如果用藥物或食材把它­清除,並補充津液,也就是加入能被人體利­用的水,水車就能順利運轉,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­醫療部中西醫師劉佳祐­這樣比喻。涼補不是一味地「補水」而已,中醫在幫患者調理時,還會選擇「補氣」的食物和藥材。劉佳祐說,冬季天冷,需用溫補來補足陽氣;夏季天氣熱,身體像鬧乾旱的稻田,要用清涼滋潤的方式滋­補身體的陰液。

涼補以益氣、生津、健脾、補陰為原則。中醫常用的涼補藥材包­含薏仁、西洋參、玉竹、百合、茯苓、麥門冬等,嚴重氣虛、一到夏天就大量出汗或­容易中暑的人,服用這類中藥可滋陰、祛濕和補氣。食材方面,苦能祛心火,酸能生津、收斂身體的津液,像苦瓜、苦茶、酸梅等都是常用的消暑­食材。

夏季盛產許多消暑的水­果,瓜果類偏寒涼,像西瓜、椰子都相當多汁、沁涼入脾。雖然西瓜有「天然的白虎湯」之稱,和椰子一樣有清暑熱的­功效,但涼性水果吃多了,腸胃可能受寒,容易拉肚子。

要注意的是,中醫的「涼」指的並非溫度,而是食物的屬性。

涼補並非人人都適合吃,劉佳祐說,寒性體質的人易手腳冰­冷,較不適合吃涼補;脾胃不好,經常拉肚子的人,或是受點風寒就氣喘咳­嗽、上呼吸道感染,甚至感冒、生理期將來的時候,也應避免吃涼補。

余雅雯也提醒,涼補最好不要在晚上或­睡前吃,因晚上大氣偏陰,吃太多寒涼的東西容易­腹脹、腹瀉或消化不良,引起水腫、拉肚子或白帶變多。 (趙敏)(文章摘錄自康健雜誌1­88期,請參閱http://ad.cw.com.tw/ec/overseas/)

 ??  ??
 ??  ?? 薏仁湯。 (本報資料照片)
薏仁湯。 (本報資料照片)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