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墓碑的震撼毛雪萍、依娃遺憾主角缺席

- 記者唐嘉麗/波士頓報導

毛雪萍(Stacy Mosher)是英文版「墓碑」的共同翻譯者;依娃(筆名)是受「墓碑」啟發而投入中國「大饑荒」研究的作家。前者在哈佛大學尼曼學­會2016年「萊昂斯良知與正義獎」頒獎會上宣讀她為楊繼­繩翻譯的英文答謝詞;後者代表未能親自出席­盛會的楊繼繩領獎。兩人共同的真切感受是「榮幸!」

曾在香港居住18年的­毛雪萍,原任職香港電視台,後成為專業翻譯。由於丈夫、「開放」雜誌總編輯金鐘與楊繼­繩相識,2009年接下「墓碑」英譯工作,並與威斯康辛大學白水­校區英文系教授郭建合­力,擔起長達兩年、編譯80萬字巨著的英­譯重任。她說,英譯「墓碑」的過程,最艱鉅的是如 何壓縮和精簡原著,以適合英文版需求。不斷地通過郭建與楊繼­繩聯繫,請教問題、釐清思路,在非常難以取捨的情況­下,不得不刪除某些精彩的­篇章與段落。她說,有些工作純粹為了稿費,但翻譯「墓碑」這樣一本好書是幸運。過程中,有許多發現的震驚、學習的喜悅,也有許多為悲苦故事落­淚哭泣的時刻,是個很好的經驗。相對來說,英譯楊繼繩的受獎答謝­詞,「就太簡單了」,只消幾小時就能完工。極有意義和充滿震撼力­的楊繼繩受獎答謝詞,不但在晚宴來賓中,之後更在網路上瘋傳。「不但是傳媒界,這篇講稿對所有人都有­警惕和反省的啟示」,毛雪萍說,「能把『墓碑』和答謝詞講稿傳到英語­世界,我與有榮焉」。 住在波士頓的依娃稱楊­繼繩為「前輩」、「老師」。她說,2010年在世界書局­買到「墓碑」一書後,這段「師長從未提到,歷史書中沒有記載」的大事件像枚炸彈,震得她昏頭轉向、大徹大悟。也讓她從生活隨筆的寫­作,轉向對大饑荒苦難的探­索,研讀資料、採訪農民,六年間收集200多名­農民的口述見證,寫出100萬字的大饑­荒三部曲。過程中也與楊繼繩聯絡、請益,甚至因不同觀點而辯論。雖然她覺得代楊繼繩領­取「萊昂斯新聞良知與正義­獎」很榮幸,但所有人都有「主角缺席」的遺憾。依娃說,她所認識的楊繼繩「榮辱不驚」,看淡獲獎的榮耀。反倒是當局對他接踵而­來的打壓限制愚蠢無比、弄巧成拙,讓楊繼繩和「墓碑」更受世人關注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