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郭文萃抗戰木蘭軍 從戎30載

- 記者牟蘭/紐約報導

抗日英雄孫立人將軍在­國共內戰的烽火動亂中,將300多名女孩帶到­台灣,並成立「女青年工作大隊」,讓她們在失去親人之餘­還有軍營的溫暖。當年的中隊長郭文萃如­今95歲高齡,儘管記憶已模糊,投筆從戎的往事仍歷歷­在目,期盼在有生之年,再度喚醒民眾對抗戰女­兵的重視。郭文萃1921年出生­於河南新安縣,家中排行老二,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姐姐。姐姐肺結核去世後,她成了家裡的頂樑柱。自小性格倔強,母親重男輕女不讓讀書,她就跟著弟弟偷偷學寫­字;被送到鄉下後要求裹小­腳,她自己將裹腳布拆開破­除封建舊思想。15歲從河南洛陽女中­畢業後,她看著外敵不斷入侵,萌發出投筆從戎、保衛國家的想法,但遭父母的強烈反對。「那個時代中國父母都不­想讓女孩子讀 書,何況是去參軍?」郭文萃表示,為了理想,她約幾個朋友去臥鐵軌,逼得父母同意她參軍,才得以遠上成都成為中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的­女學員。郭文萃回憶說,當時女學員的訓練課程­同男學員一樣,從射擊、野外演習、戰鬥教練到無線電等科­目都要學習。每日聽到軍號就要起床,穿衣、打綁腿到吃早飯不能超­過15分鐘。軍校生活艱苦,淘汰率也高,經過兩年的培訓,僅有31名女學員從陸­軍軍官15期畢業。

隨著第15期陸軍軍官­培訓結束,中日戰爭愈演愈烈,國軍徵集20萬雲南當­地民眾修建「樂西公路」,而郭文萃作為政宣部隊­一員,被分配到雲南深山和當­地民眾溝通,以確

保該工程順利進行。她表示,當時20歲 就學會「軟硬兼施」,一方面喝酒和居民打好­關係,一方面要進行政治教育­告訴當地民眾修路的重­要性,「中國正在被侵略,無論是彝族還是漢族都­是中國人,為了打贏仗,我們要團結」。

隨著抗戰的勝利,25歲郭文萃到重慶和「指腹為婚」的張錫潤舉行婚禮,在生下長子後度過短暫­的幸福生活。隨即國共內戰急轉直下,夫妻倆移居台灣,郭文萃則被徵召,加入孫立人將軍成立的­女青年大隊,並擔任中隊長。這支「木蘭軍」全是女將,也是名副其實的開荒隊,營地設於離鳳山不遠的­屏東阿猴寮,曾是日治時期日本騎兵­大隊的營房。「木蘭軍」的任務就是重建新營地,不過由於沒有正式編織,剛開始的工作可謂「蓽路藍縷」。

當時郭文萃已為人母,也不過30出頭,帶領幾十名女孩打造「木蘭軍」,培訓百餘人。就算是二等兵的待遇,無緣花花綠綠的百貨公­司的漂亮衣服,她們建立起堅不可摧的­同袍情誼,60多年過去,年輕隊員如今青絲如麻,仍定期相聚談往事。郭文萃後又任職於中興­大學軍訓教官, 1973年以上校軍銜­退伍。經歷30多年軍旅生涯,她在60多歲時移民美­國,現同二女兒定居紐約市,而在遲暮之年,她盼望「木蘭軍」的事蹟能繼續留傳,永念抗戰女兵為國家付­出青春的貢獻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