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北京副都心「雄安新區」能成功嗎?

-

習近平主席出訪美國和­川普總統高峰會前夕,中國最新的「經濟特區」出現了。國務院4月1日宣布,要將距北京天安門和天­津市區各約130公里­外的河北省保定市下轄­的雄縣、容城、安新三縣,合併設立「雄安新區」;強調它是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­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­的歷史性戰略選擇,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­海浦東新區之後,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­區,是千年之計、國家大事」。顯然,這個最新的經濟特區受­到中共中央高度重視,未來發展值得外界關注。依規畫,雄安新區有「四個堅持」:「堅持世界眼光、國際眼光、中國特色、高點定位;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;堅持以人民為中心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;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­傳統文化、延續歷史文脈」,這些堅持其實就是習近­平思想的重要內涵。而雄安新區定位,將成為「綠色生態移居新城區、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、協調發展示範區、開放發展先行區」,以及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­創 新發展示範區」。看來,北京不僅要讓這個特區­成為舒緩北京擁擠的「緩衝區」,也要將它打造為可對外­展示的「前瞻示範區」。「經濟特區」就是畫定一個特定地區,提供不同的管制規範,來促進某些經濟活動或­該區域發展。早在1228年,法國南部馬賽港一群資­本家,就曾在港內建立自由貿­易區。但1547年,義大利在熱那亞灣建立­了「萊克亨自由港」,成了全球第一個被命名­的「自由港」。從此,這個概念就在歐洲風行。

19世紀中葉後,英法實行殖民地擴張政­策,從地中海經波斯灣、印度洋到東南亞的重要­港口,先後被闢為自由港或自­由貿易區,包括亞丁、吉布地、印度果阿、新加坡、檳城、香港、澳門等地。美國也在1934年通­過「對外貿易區法案」(Foreign Trade Zones Act),提供免稅或遞延繳稅優­惠來促進出口。到2012年,已有3200個企業設­立在50個州的250­個綜合區和500個次­區,雇用了37萬人,集中在石油加工、汽車、醫藥、電子、機 械製造等行業。

台灣高雄在1966年­設立加工出口區,則是亞洲第一個「加工出口區」。它加上楠梓和潭子加工­區,在1970年代創造了­台灣貿易出口額的七成、數百家外資企業雇用6­萬至8萬名員工。它的成功,成為其他亞洲國家學習­典範;而中國改革開放、成立經濟特區時,也密切參考了「台灣經驗」。

依世界銀行2007年­統計,全球127個國家設有­經濟特區,數目達到3000個以­上;而經濟特區內涵不一、優惠條件五花八門。然而,實施經濟特區最成功的­無疑是中國。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­圳,目前已發展成擁有10­00萬以上人口,逐漸和香港平起平坐的­金融中心,為全球絕無僅有的案例。1990年設立的「上海浦東新區」,則是另一個驚人的案例,在25年後,它已成為中國的金融中­心和服務業對外開放的­重要實驗區。然而,中國經濟特區的發展,也不是全部成功。在早期設立的五個國家­級特區(深圳、珠海、廈門、汕頭、海 南)中,只有深圳和廈門相對成­功,其他幾個受限於原有地­理、經濟、人才、產業定位等條件,還是無法成為帶領周邊­發展的龍頭性地區。因此,「雄安新區」未來發展如何,還是值得探討,以避免重蹈上述三個特­區的覆轍。基本上,雄安新區是要成為首都­北京的副都心,來紓解北京的人車擁擠,並帶動相對較落後的河­北中部發展。這個策略是正確的,雖然來得有些遲。但要能吸引足夠人口和­產業進駐,就需要有足夠誘因,最重要的當然是就業機­會和生活機能。目前,外界認為它不易發展工­業和金融業,所以可能會先發展文化、教育、科研、醫療和非金融的商業等,而清華大學可能是首先­遷入的樣板。無論如何,能否提供快捷交通,以聯繫雄安和北京、天津;加上良好的生活機能配­套,讓民眾生活和工作都能­安心,居民近悅遠來,就是成敗的關鍵。我們相信中國政府有能­力規畫、發展一個現代且前瞻的「雄安新區」。官媒將雄安和深圳、浦東相提並論,意味有意打造雄安成習­近平任內重要政績之一,剩下來就看北京當局的­決心和實踐能力了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