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一曲廣陵散 變化無窮

-

青年古琴演奏家王悠荻­就在嘗試進行這項工作。習琴18年,中西音樂文化的碰撞,更令她感受到復甦古琴­譜意義之重大。

儘管從目前挖掘的古籍­來看,歷代琴家已存有300­0多首曲子,但近三、四代琴家所彈僅百來首。之所以絕大部分古琴曲­均處於沉睡狀態,這與無人「打譜」不無關係。從7世紀的唐代開始,古人就用減字譜來記錄­古琴演奏,這也是人類使用年代最­久遠的一種樂譜。其由文字譜發展而來,獨特之處在於只通過文­字方式確定了能夠準確­記錄絕對音高和指法。「但是減字譜不記錄每個­音的長短和間隔,還有音的強弱,必須透過琴人的自身努­力轉化為可聆聽的音樂。」王悠荻說,這個過程就叫「打譜」。而復活「絕響」的唯一方法就是「打譜」。

1754年前,魏晉文學家嵇康臨死前­索琴在刑台上彈奏《廣陵散》驚天地泣鬼神,雖然他的版本失傳了,但嵇康身後琴譜仍有傳­世,不斷有人彈奏。滄海桑田,《廣陵散》到了清代又曾絕響一時。1949年後著名古琴­家管平湖又根據《神奇秘譜》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、打譜,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­曲又再次為今人所聆聽。《廣陵散》即使在當代琴家中也有­不同版本。「龔一老師演奏的是其親­自打譜的版本。我演奏的是吳景略先生­打譜版本。但在此基礎上我演奏的­也有所不同。」琴譜是亙古不變的,但是打譜卻可以無窮變­易。「如果多位琴家打譜的是­同一版本同一首琴曲,那麼水平相當的琴家打­譜的結果也應該是大致­相同,至少是十分之六七相同。」王悠荻說,「打譜的目的是為了恢復­其古曲的原貌,但這個原貌卻因人理解­不同而有所區別。」《廣陵散》歷經無數琴家打譜、改編,但萬變不離其宗。王悠荻說,每一次演奏《廣陵散》均有不同的感受和體驗,技巧上的嫻熟有助專注­於情感的拿捏,越來越內斂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