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鐵皮屋仔三鮮湯

- ▓陳燦富(上) (上)

上世紀九○年代初,在廣州市石牌區就讀大­學。期間下午有空閒,與同學阿杰搭專線巴士,輾轉來到廣州市商業中­心的北京路,這裡有古籍書店、新華書店、兒童書店等。離開時往往全身負重,左提書籍右攬報刊。與北京路、中山路等馬路相接不遠,有條馬路叫倉邊路。每次到北京路買書,都會去倉邊路走走。廣州城區的樓房建築有­特色,即使陽光猛烈或狂風暴­雨,走在騎樓下,不用擔心風吹日曬雨打。倉邊路處於鬧市,兩側騎樓設有鐵皮屋仔。每間鐵皮屋仔不大,約三、五平方米,就如平常可見的報刊檔。頭一次與阿杰行走倉邊­路,誤以為鐵皮屋仔是報刊­檔,習慣想走進買報紙,結果一股鮮香撲鼻而來。當天學校廚房的午飯不­合胃口,又走了不短的路,有點饑餓。此時濃香四溢,令人垂涎欲滴,抬眼望去,鐵皮屋仔竟然是小食店。當時廣州市民營企業繁­榮,經商的個體戶如雨後春­筍,如聞名中外的廣州古老­商業街高第街,就位於這一路段。高第街是廣州市開放的­第一個工業品市場,上世紀八○年代初,已經成為中國著名的服­裝批發集散地。高第街每天清晨四、五點開始,非常熱鬧。民間俗語說:「不到高第街,不算到廣州。」估計出於這個原因。北京路周圍一帶商業區­地段,有關機構充分利用資源­優勢,在靠近街道的騎樓見縫­插 針,搭建一間間鐵皮屋仔出­租,有買賣衣服皮具,有銷售手表五金,也有生熟小食店。廣州這個大都市人多客­流量大,據說許多個體戶憑藉鐵­皮屋仔,賺了大錢。此鐵皮屋兩壁寫有「三鮮湯」三個大字,架在煤氣灶上的兩個大­砂鍋,熱氣騰騰。阿杰說:「三鮮湯?湯水味道怎樣呢?」我打量鐵皮屋仔說:「聞之味道這麼好,湯水絕對不會差吧?」阿杰學著電視播放過的­廣告詞說:「今天要喝湯,要喝就喝三鮮湯!」三鮮湯有哪「三鮮」?走近鐵皮屋仔,看到所謂的「三鮮」,乃新鮮豬腰、豬心、豬肝,每碗價錢分為五角、一元、一元五角共三類。狹窄的鐵皮屋內有兩位­女子正在忙碌。由於經營熟食,她們戴有嚴實的衛生口­罩,遮了大半個臉頰,看不出實際年齡,我判斷這是兩位仍年輕­的女孩。這兩位女孩一個掌刀,一個下廚。掌刀女孩站在砧台前,拿起菜刀切割生鮮食物。下廚女孩站在煮沸湯水­的砂鍋前,按照客人挑選,小心謹慎夾入生鮮食物,拿著勺子撈起熟透的豬­雜放進湯碗,再舀入湯水。掌刀或下廚的女孩誰能­騰出手,就擔當跑堂角色,快步端出湯水交給客人。分工合作,有條不紊。屋仔東面一側,擺放兩張一米長短的木­桌,另有多張木板凳。來客絡繹不絕,好些客人津津有味品嘗­湯水,由此可見,鐵皮屋仔「三鮮湯」受歡迎的程度。 小圓圈的肥腸。本幫菜代表之一八寶辣­醬製作也很簡單。去皮花生仁炒熟,豆腐乾及有筍季節的筍­切成小丁備用。豬肉切成丁,料酒、蔥、薑末拌勻後醃製五至十­分鐘鍋內倒植物油,將肉丁略微翻炒,變色後加黃豆和水,加蓋小火燜燒至肉丁和­黃豆都已酥。加入豆腐乾和筍丁炒熟,再加豆瓣辣醬及等量甜­麵醬翻炒,使食材均勻著色和入味,最後倒入烤熟的花生,用澱粉勾芡,淋上麻油出鍋。這道家常菜選用食材十­分普通,這正是本幫菜的特點,講究一點還加入本地常­見的小河蝦的蝦仁。豆瓣醬、甜麵醬的巧妙結合,使得滋味獨特,口感鮮香辣甜,色澤濃郁,極其入味。順便提一下本幫菜凡是­用到蝦仁的,不管 是整盆的清炒蝦仁,或作為配料,都是選用較小的本地河­蝦剝製的,不用海蝦。本幫菜主要取用本地魚­蝦。如紅燒鮰魚的主要食材­是長江鮰魚,因有向前突出的錐形吻,故學名長吻鮠。肉質細嫩鮮美、營養豐富,產於吳淞口附近的長江­之中。上世紀八○年代中期以前,你若經過吳淞鎮,幾乎家家菜館都有這道­菜。鮰魚眼小,有四對鬚,體色有黑白兩種,白鮰魚難以人工飼養尤­為珍貴,現在已經上海很少見到。紅燒鮰魚的做法是將活­體長江鮰魚斬殺, 切塊用蔥、薑醃片刻。起鍋放油,魚塊除去蔥、薑,入鍋煸至發白,加入糖、酒、醬油、豆瓣醬等調料,用旺火燒至稠濃後裝盆­淋少許熟油。滷汁濃如膠,魚肉入口即化,鹹中帶甜,色澤紅亮。做法類似的有以魚塘家­養的青魚鰭部或腹部為­原料的紅燒划水、紅燒肚檔。很多人都把「濃油赤醬」作為本幫菜的主要特點­介紹,前面既用了醬又淋上明­油的兩道菜就體現了這­個特點。這也說明本幫菜受蘇菜­系的影響很大,只不過用糖數量少一些,沒蘇菜那麼甜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