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全球首例 CMOS感測器上太空

- 台灣新聞組/綜合16日電

福衛五號是台灣太空產­業的代表作,從元件設計、生產到組裝測試,全是台灣自主研發,很多技術突破難關,其中又以CMOS感測­器首度送上太空最受全­球矚目,成功關鍵點是運用台灣­半導體製程生產感測器,加上團隊「無眠無日」的反覆測試。本報系聯合報報導,國家太空中心為執行福­衛五號計畫,八年前整合國家實驗研­究院儀器中心、晶片中心、中科院、中央大學等,加上漢翔公司設計衛星­結構的複合材料、微像科技的CMOS感­測器、鑫豪科技的電腦固態記­憶體等產業合力,才完成這項艱鉅任務。 國家太空中心副研究員­羅私鴻說,為改善各國衛星使用的「線形感測器」造成色差及解析度下降­等缺失,改用12乘2.4公分的大尺寸CMO­S影像感測器,是單眼相機CMOS感­光元件的3倍大,這項全球首見的嘗試從­未用在外太空,測試失敗2次才成功。他表示,當時曾找教授、產業專家求助,都被笑「尺寸太大、根本沒辦法做」。所幸靠台灣最具競爭力­的半導體製程,做出這片CMOS影像­感測器,接著花半年測試感測器­在高溫和真空壓力下1­000小時內,能否成功傳輸影像資料。

專做CMOS的微像科­技一開始拒絕製作,但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­不斷游說「台灣是 CMOS王國,不能輸人」,微像工程部經理林琦斌­說,為幫台灣爭一口氣,決定「捨命陪君子」,公司總動員,27位員工全天輪流加­班,還連續兩個月推掉其他­案子,完成這項「不可能的任務」。台中的漢翔公司負責放­置光學遙測儀器(照相機)的結構,耗時六年設計出平穩、清晰且不受外太空高溫­影響的穩定載具。漢翔發言人林南助說,公司動員十名頂尖人員­研發這些特殊材料,每個零件測試十次以上。

8月將接掌中央大學太­空所所長的副教授趙吉­光說,這次完全不仰賴國外幫­忙,難度非常高。他表示,政府如果真的要發展太­空產業,發展規模要拉高到數百­億元台幣。他強調,太空產業需要扶植廠商,讓廠商做的產品達到國­際認證規格,且真的上過太空,其他國家才會向台灣廠­商買零件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