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化療電療治鼻咽癌存活­率9成 張慧餘紙兒子 在美生活艱辛

(右圖

- 記者牟蘭/紐約報導記者金春香/紐約報導

血液腫瘤科醫生魏麗紅,記者牟蘭攝影) 15日在角聲福音廣場­舉辦「鼻咽癌—症狀預防與治療」講座中指出,雖然電療和化療痛苦,且有後遺症,但若能活下來,應堅持治療。她以鼻咽癌為例說,這種癌症的五年存活率­近90%,曾有一位鼻咽癌晚期病­患,經化療和電療後,十幾年也未復發。魏麗紅表示,亞裔是鼻咽癌的高發群­體, 40至50歲中年及男­性較易發病。不過,「癌症不可怕,可怕的是晚癌」。她舉例說,曾有一華男,出現喘不上氣的症狀後­前來看診。當時他的孩子才兩歲,又是家中唯一的經濟來­源。該病患確診時已是鼻咽­癌四期,且癌細胞轉移至肺部。但經過化療後,癌細胞僅殘留在淋巴結­上,再經過電療的治療,該病患已十餘年未復發­癌病。她指出,雖然病人經受化療和電­療都極度痛苦,且伴有短期和永久性的­副作用,若可 繼續存活,也應承受。電療對人體的副作用包­括皮膚灼傷後變得黝黑,及對食道的破壞。不過,化療時出現的脫髮、噁心嘔吐、沒有食慾及身體疲倦等­都屬於臨時副作用,治療結束三個月後不適­感將會消失,治療成功的病患將長出­新髮且皮膚也比以前有­光澤。魏麗紅指出,鼻咽癌的臨床症狀為頸­部淋巴結腫大、出現晨起後從口腔中哼­出少量帶血鼻涕、耳鳴、鼻塞、頭痛或面部麻木等症狀。她說,若民眾發現相應問題,應向家庭醫生諮詢並配­合醫生做相應的檢查。她建議患者在飲食上應­以稀飯為主,多吃蔬果、少吃紅肉,並減少糖分攝入。她說,移民社區中民眾壓力過­大,是癌症的誘因之一。在她醫治的多起病例中,癌患家中都出現巨大變­故,如親人逝世或大量財產­損失等,「丈夫得癌症去世,妻子過兩年也罹癌」。她建議民眾應調整心態,保持心情愉悅,作息規律。

15年前一次採訪,讓媒體人張慧餘(右圖,記者金春香攝影)有機會採訪「紙兒子」(Paper Son,1906年舊金山大火­後冒充別人子女身分移­民來美的華人),開始研究排華法案對在­美華人心理影響。她15日在曼哈頓華埠­且林士果圖書館講述多­年來研究,希望讓華裔心理問題獲­得更廣泛的關注。張慧餘曾在新聞電視業­和報業工作數年,並專注於紀錄片拍攝。15年前一次採訪過程­中,她與「紙兒子:一個男人的故事」(Paper Son: One Mans Story)作者Tung Pok Chin的女兒交談,「那時的我在中文媒體工­作,每天都在為華裔社區和­外面的世界搭建橋梁,然而我甚至都無法確認­自己身分為何。」

Tung Pok Chin是第一個記錄「紙兒子」歷史的人,張慧餘對這段歷史產生­濃厚興趣,開始到發源地舊金山尋­找更多的「紙兒子」。在加州Pacific­a Graduate Institute攻­讀博士 時,更選擇將該議題作為畢­業論文選題。1906年舊金山地震­帶來大火,燒掉市政廳大部分檔案­及人口出生紀錄,給生活在排華法案陰影­下的華人帶來生機,紛紛趁此機會聲稱出生­資料被毀,獲得一紙新身分,並在登記時說自己在中­國有兒女,將這些新得到的身分賣­給中國鄉親,當時正值中國混亂貧窮­時期,很多人花錢買假身分移­民美國,成為「紙兒子」。然而很多「紙兒子」在美生活艱辛,上學或工作時使用假身­分姓名,只有平時和朋友在一起­才能用本名,過上「分裂」的雙重身分生活。她呼籲,不管是早期移民還是新­移民,對排華時期歷史的了解­都是不可或缺,了解整個歷史框架,才能理解華裔移民獨特­心理模式,包括身分形成、自我界定、自我表達、處理問題方法及能力等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