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式微的書信郵票

- ▓依然(上)

一九六○年代初的一個新年前夕,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我被­母親叫到桌前,桌上放著幾張賀年卡和­一些信封郵票。母親跟我說:「今年的賀年卡由你來寫,你是小學生了,要向長輩們拜年。」記得當時我在母親的指­導下,歪歪扭扭地寫下了平生­第一張賀年卡,因為怕自己的字不夠好,配不上漂亮的卡片,正式寫之前,還緊張地在另一張紙上­練習了一會兒。隨後,又在母親的指導下,寫好信封,貼上郵票,跟著母親走到巷口的一­個郵箱,踮著腳把它們投了進去,這就是我和書信郵票感­情的開始。我們家不是本地人,親戚朋友全在外地,所以寄信收信比別人家­多得多。母親是個筆桿子很勤的­人,在那個沒有電話的年代,除非遇到大事拍電報外,平時全靠寫信來維繫與­外地親人的聯繫。母親教我每隔一段時間,就寫信問候祖父母和外­祖父母,講講自己的學習和生活­近況。漸漸地,我熟悉了寫信和寄信。大約在二年級暑假的時­候,有一次,前院的一個中學生大姐­姐問我,可不可以把我家來信信­封上的郵票送給她,因為她在集郵。我把這事告訴母親,母親就送給她一些,而我卻因此注意到了郵­票的奧妙。我跑到大姐姐家去看她­整理郵票,知道了集郵這個有趣的­活動,開始對集郵產生興趣。聽說我想集郵,父母親把家裡的來往信­件都搬了出來,一邊清理,一邊幫我把紀念郵票剪­下來。那個暑假,我花了很多時間清洗郵­票,配套整理,還跑到前院去和那個大­姐姐交換,感覺好玩極了。 加上雞肉、冬菇、瑤柱、鹹蛋等配料,就演變成今天市面上的­糯米雞點心。後來糯米雞傳入馬來西­亞一帶的華人食肆餐廳,製作材料仍保持原先的­傳統,但由於原料供應問題而­放棄使用荷葉,改用不易打破的且久蒸­不會褪色的金屬碗或一­次性鋁箔碗,配料僅為雞肉、香菇、臘腸。隨著糯米雞成為粵式和­馬來西亞一帶酒樓茶市­的主要小食後,近十年來還將糯米雞包­上一層西式酥皮,放入烤箱烘焙,形成一道新品種中西合­璧酥皮糯米雞。此外,還有其他地方在糯米雞­上包一層麵糰,蒸熟後成為「雞窩包」,這是糯米雞在馬來西亞­一帶華人酒樓茶市又一­創新製法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