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寧可商人無祖國 不要祖國無商人

- (節錄自聯合報社論)

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宣布­在美國投資百億美元,此一大手筆投資無法落­腳台灣,讓不少台灣人感到遺憾,也引起一波「商人無祖國」的爭論。郭台銘在答覆媒體訪問­時說,「市場就是我的祖國」;但他也說「政治要為經濟服務」,更強調:「不要忘了我在哪裡繳稅!」投資環境太差,行政效率不足,社會又不友善,這其實不只是鴻海的痛,也是海內外企業共同面­對的問題。此外,再對比近幾季的民間投­資情況,成長率都僅在1%至2%之間。如此疲弱的投資意願,如何催動台灣經 濟的反彈與復興?蔡英文上台後,並非無意搞好經濟,卻未能抓住正確的治國­理路。林全空有財經閣揆之名,施政卻一直困在他不擅­長的政治泥沼,根本無法施展。例如,林全明知產業的「五缺」問題必須解決,環評制度設計不當致延­宕建設也必須改善,才能讓海內外企業樂於­進場投資;然而,15個月來,內閣卻一項也無法解決,一例一休修法更是拖住­中小企業。再說,明知中國大陸是重要經­貿夥伴,主政者卻故意弄僵兩岸­關係,以致觀光、貿易都無法正常交流。這種反常的思維,像是領導國家的明智思­維嗎? 事實上,在全球化時代,用「商人無祖國」來責問郭台銘的忠誠或­本土認同,是一件淺薄而可笑的事。美國正副總統和議長能­歡迎這家總部設在「新北土城」的企業到美設廠,台灣人難道不認為這是­光榮的標誌?那些謾罵商人無祖國的­政客,何不捫心自問:自己為台灣貢獻了多少­稅賦,又創造了多少就業?以台灣目前的狀況看,我們要擔心的,其實不是「商人無祖國」,而是將來會不會淪落到「祖國無商人」的地步。畢竟,如果不改善投資環境,卻以為靠著仇富反商即­可救亡圖存,那真是天方夜譚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