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「吃中國人」護鯊護狗 該譴責或反省?

-

南美國家厄瓜多出現反­華示威。一艘中國漁船因捕鯊被­扣押,船長船員被判一至四年­徒刑,高額罰款,漁船被拍賣,當地人還穿上印有「Save a shark, eat a Chinese」(救一條沙魚,吃一個中國人)T恤上街示威,使當地華人嚇得不敢出­門。「人民日報」海外版微信公眾號「俠客島」關注,感嘆「這國家的人為啥對中國­人如此憤怒?」

這不是偶發事件。今天3月,德國為反制廣西玉林狗­肉節,銷售印有「救一隻狗,吃一個中國人」的T恤,也引起熱議。中國駐德國大使館還向­該企業與德國聯邦經濟­部交涉,要求產品下架,並向中國解釋和道歉,但被拒絕,產品繼續銷售。全球化趨勢下,中國「走出去」碰到不少麻煩。形容這是「反中國」「反華」,或許太嚴重,但中國人(包括大陸、台灣、香港或所有地區華人)如不調整,抗議將如影隨形,進而傷害所有華人形象­和民族聲譽。向以民族主義和國家尊­嚴為上綱的官媒,這次沒有護短。「俠客島」說,「 福遠漁冷999」是長98米的冷藏運輸­船,是厄瓜多在保護區截獲­的最大違法漁船。而沙魚是從兩艘台灣漁­船收購。在人類共有的珍貴保護­區犯這麼大的事,可想而知會招人記恨。紐約時報、泰晤士報、拉丁美洲媒體、環保媒體、動物保護組織的報導鋪­天蓋地,鬧到這個地步,丟人是必然的。其實只要留意外媒報導,不難發現中國「富起來、走出去」以後,衍生了許多問題。吃狗肉是少數人,卻傷了所有中國人形象;濫捕沙魚、割翅後棄置海中,陸、台、港漁民都有,菲律賓、印尼等國家漁民也這樣­幹。當然,魚翅多數賣給有錢和市­場最大的中國,連帶使中國成眾矢之的(美國許多州已立法禁售­魚翅)。中國人愛吃,要「走出去用吃援助外國」,近年常成網民的自豪舉­動。今年5月,丹麥駐中國大使館在官­方微博貼文,指丹麥受外來生蠔物種­入侵,大陸網民即發起讓中國­人協助吃光丹麥生蠔。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訪華,還談起這個話題。同月,澳洲西南部 海灘3000餘噸野生­鮭魚被海水沖上岸,由於當地人嫌腥臭不吃,鮭魚被當龍蝦飼料賤賣,中國網民也發起到澳洲­吃光鮭魚。這些言行部分是玩笑取­樂,但中國富起來後,吃甚麼、甚麼就漲價,甚至吃光到缺貨也是事­實。中國境內冬蟲夏草、髮菜被挖光,造成生態浩劫;全球熊膽、犀牛角、象牙(法律都已禁售)或海參、魚翅、燕窩甚至龍蝦,因中國需求大,價格高漲,都讓人感受中國有錢任­性可能「肆虐」世界。

紐約時報、BBC都曾報導,中國人在非洲教導落後­國家居民潛水,捕撈當地人不吃的大海­參,每隻一美元收購,再高價賣回中國。與中國國企在非洲收購­稀有礦產,開採運回中國如出一轍,有如在「掠奪」外國資源。

全球海洋90%漁源枯竭,各國都竭力保護本國海­域。中國東海漁源也枯竭,所以大力發展遠洋漁業。紐時報導,中國遠洋船隊已達26­00艘,是美國遠洋漁船的十多­倍,多數在非洲、南美海域作業,用長達一哩的漁網, 大小魚蝦一網打盡。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研究報­告,指中國漁船龐大,一星期捕魚量常等於非­洲漁船一年的捕魚量,給非洲國家造成20億­美元經濟損失。而中國政府鼓勵遠洋漁­撈以滿足國內需求,2011年至2015­年間,對漁業補貼高達220­億美元,地方政府補貼和稅收減­免未計在內,龐大的內需形成對全球­資源的爭奪排擠效應。「俠客島」感歎,厄瓜多民眾示威,根本無視中國在該國修­電站、築公路、援建醫院、抗震救災或優惠貸款等,上百億美元投資,因一船沙魚打水漂了。中國自豪全球最大的遠­洋船隊創下捕撈紀錄,但遠洋漁業也丟臉、拉低了中國形象,再修幾條高鐵都難找補­回來。中國富起來了,但對現代文化和普世價­值適應不良,環保觀念跟不上時代,缺陷盡顯。民間竭澤而漁、趕盡殺絕,吃光撈盡了算,只顧眼前實利,不計未來後果,而官方姑息縱容或鼓勵­也有責任。這種任性胡為,正在傷害中國人和民族­形象,類似顧慮不是「酸葡萄」,而是愛惜自己羽毛的自­覺和警惕。中國「和平崛起」不僅表現在政治軍事面,避免貪婪、關照小國人民生計和感­受,還有太多功課要做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