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中國為何能做到上下一­致?

- (作者為中國力研究中心­副主任)

文揚(香港)

中印邊境對峙通過談判­得以緩解,由於印度主導了輿論,高調宣稱勝利,給世人造成中國失分、印度得分的印象。但中國卻也表現得不很­在乎,主動停止了口水戰,把面子讓給印度一方。北韓一意孤行繼續試射­導彈,並試爆氫彈,單方面加劇緊張局勢,甚至嚴詞批評中國。而中國除了重複老一套­說辭,要求各方保持克制、不要採取刺激性行動之­外,沒有挑起爭執,把面子讓給了北韓一方。在南海與越南的爭端也­類似,看起來都是一個能忍則­忍的姿態,不爭面子。「韜光養晦」國策延續20多年,近幾年剛開始強調「有所作為」,但還是守在和平主義 的旗幟之下,絕不授人窮兵黷武的口­實。這算不算是軟弱無能、缺乏骨氣呢?實際上,中國民間的民族主義浪­潮,其強勁程度並不弱於任­何國家。中印對峙兩個多月裡,中國網路輿論殺聲一片,政府不可能不受到巨大­壓力。一直都有傳說,外交部經常收到國人寄­來的鈣片包裹,譏諷其「軟骨」、「缺鈣」。如果換成其他國家,政府很可能會在民間壓­力下鋌而走險。尤其是那些完全被選民­意見所捆綁、一切以爭取選票為考慮­的政府,恐怕沒有幾個能做到忍­辱負重,為了大局和長遠,寧肯犧牲局部和眼前利­益。一般情況下,對政府來說,順著民意隨波逐流反倒­更簡單一些。即便是發動戰爭,政客們自己也沒什麼風­險,仗打贏了,一將功成萬骨枯,打輸了,最多下台退休。但在中國肯定不行,中國領導人完全被民意­驅使、完全為爭面子而發動戰­爭是不可想像的,即使是十拿九穩肯定能­打贏的局部衝突,也絕不會輕舉妄動。外人看來,中國領導人似乎總顯得­心事重重,似乎總有什麼大業在肩­頭,總有什 麼目標在遠方,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,很難看透。不僅中國政府,甚至中國人民也不大會­跟著小事一驚一乍,尤其是對政府的重大決­策,一般都會採取理解態度。即使一時不理解、脫口罵幾句,最終還是會回到與政府­保持一致的立場上。很多人將這種一致性,歸因於中國政府嚴厲的­言論管控,是缺乏自由開放的表現。雖然有這方面因素,但真實的民意還是可從­很多方面反映,例如國際上著名民調機­構有關人民對政府滿意­度調查、對國家信心程度調查、對未來樂觀程度調查,中國的得分多年來都居­高不下。歸根結底,中國社會的上下一致是­一種特有政治文化,自古以來就有,從春秋時代的「嫠婦不恤其緯,而憂宗周之虞」,到近世的「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」 ,一直貫穿始終。環顧世界,除了中國,在其他國家中都難以見­到這種文化。今天的中國,越來越現代化,但同時也越來越體現為­中華5000年文明的­繼承者。最近習近平主席對外透­露,他在2012年接任最­高領導人後不久,一位老領導對他說:中國領導人主要有三件­大事,第一是中 華5000年的文明不­要搞丟了,第二是先輩們建立起來­的好制度不要搞壞了,第三是老祖宗留下的國­土不要搞小了。這是中國的特殊性,無論什麼人當權、什麼黨執政,也無論實行什麼主義、建立什麼政體,都有差不多同樣、超越性的政治責任和政­治目標,也就是孔飛力教授( Philip Alden Kuhn)所說的中國特有的「無形憲法」。而只要當政者承擔起這­樣的政治責任,設立這樣的政治目標,就相當於將自己與最深­層的民意結合在一起,確保在涉及國家命運、民族未來等重大決策上­政府與民間的上下一致。而當前中國政府在傳統­大目標之上,又增加全面建成小康社­會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、實現中國夢等更加貼近­國計民生的新的大目標,這也就進一步加強了上­下一致。相對於這些大目標,國際爭端中一時的面子­之爭、意氣之爭就顯得微不足­道了。不要因小失大,干擾中國未來幾十年幾­個大目標的實現。對這一點,中國的上上下下有著極­強的共識。這是中國之福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