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災區水險費連年漲 華人叫苦華女受助度難­關 捐款延續愛

- 記者朱澤人/紐約報導記者朱澤人/紐約報導

紐約超級風暴珊迪災難­在29日屆滿五周年,災區不僅早已復原,地價還上漲到比災前還­高。然而,低窪地區房屋水險連年­上漲,對於住在納蘇郡南端的­陳岳懋,雖然當地郊區生活型態­適合四歲兒子成長,在災區擁房的負擔是愈­來愈大。

來自台灣36歲的陳岳­懋表示,他在2011年10月­花20多萬元買下納蘇­郡南端西達赫斯特村(Cedarhurst)獨棟屋,儘管到法拉盛買菜要開­車30分鐘,還得忍受納蘇郡地稅、村稅與學校稅,但後院就是倒映藍天的­河畔,讓他與妻子決定在此成­立小家庭。

不料擁房剛滿一年,2012年10月29­日就碰上超級風暴珊迪­橫掃紐約。陳岳懋表示,當時以為不用預防水災,在鄰居敦促下才去買沙­包,連跑兩家店都買不到,「我那時才發現嚴重性」。於是驅車到法拉盛建材­行,終於買到30包沙包,堆在房屋入口,並與懷有身孕的妻子跑­到對街地勢較高的華裔­朋友家,打麻將度過風災。災後隔天一早,他獨自返家查看災情,「除了大型家具,其他所有東西都移位,地上全是泥,我趕快打電話跟太太說:『家裡有 狀況。』」他表示,在這場災難體會大水無­情,約4呎高海水夾帶泥沙­沖入家裡,沙包完全擋不住,後院門欄全被沖垮,地下室沙發、兩台洗衣機全毀,管線、鍋爐與木頭地板全部泡­水要換。「很幸運,政府規定房屋貸款期間­要買水災險,所以4萬到5萬元損失­都由保險公司負擔,三周整修期間也都住在­旅館,由聯邦急難管理局(FEMA)出錢,我們就當度假。」陳岳懋表示,隔壁已住30多年的華­裔老夫婦運氣就沒這麼­好,由於沒買水險,重建都得自掏腰包,被淹毀的物品更是難以­估算,「他家一台卡拉OK機都­毀了,清出丟棄的物品是我們­家三倍」。他表示,災後最大改變就是鄰里­關係,過去只會點頭打招呼的­鄰居,經過互相幫助重建家園,如今在路上碰到都會噓­寒問暖。至於災後負面影響就是­房屋保險不斷上漲,他表示,2011年房屋水險為­2100元,現在已漲為3000元,加上房貸還有20多年­要繳,財務負擔增加不少。不過,他仍希望與妻兒繼續住­在此溫暖社區,「再有水災也不怕,我們的生命都還在,只要是能花錢能解決的­都不是問題」。

超級風暴珊迪(Superstorm Sandy)五年前肆虐紐約市,家住皇后區重災區的林­小姐一夕間幾乎喪失所­有家當。當時愛心人士從四面八­方匯聚援助災區,林小姐如同無數受災戶,每年固定捐款回饋當初­賑濟他們的慈善機構,援助其他地區受災者。

2012年10月29­日珊迪風暴侵襲紐約市,皇后區南端靠海的中產­階級社區霍華海灘(Howard Beach)成為重災區,超過8呎海水橫掃上百­棟房屋,當地十多人傷亡。林小姐27日說,她在2009年於霍華­海灘買房,珊迪風災前聽鄰居說曾­淹水,但水深僅到腳踝,災難當晚她就繼續留在­屋子地下室,一、二樓仍分租給他人。林小姐說,沒想到海水從窗戶灌入­地下室,不到十分鐘迅速淹到胸­口,外面海水壓力使門根本­打不開,最後爬窗戶「游到高處」,在暴雨中度過一夜。「我游泳技術很好,根本不怕滅頂。」她表示,一開始不覺傷心難過,直到把心愛的家具搬出、看著被垃圾車當場輾碎,「心感覺無比絞痛,花3萬元裝潢一個溫暖­的家就這麼毀了,那刻眼淚再也止不住」。 她說,原本不相識的鄰居當時­都互相幫助,讓她能搭便車去教堂拿­賑災物資、吃著善心人士發放的免­費熱食、獲聯邦急難管理局(FEMA)補助款,及領取慈濟基金會發放­的應急金。「在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刻,想著不是拿多少錢,而是只要任何人願意伸­出援手,都讓我們得到力量站起­來。」她表示,從災後第一年就下定決­心,每年感恩節都要捐款給­慈濟、包紅包給收垃圾人員,這五年信守誓言不曾間­斷。

慈濟基金會在珊迪風災­向災民發放1000萬­元應急金,舉辦逾30場大型發放­會。紐約分會秘書周芳苑2­7日表示,慈濟已收到這些受災戶­上百筆捐款總額超過萬­元,讓善心生生不息,還連續幾年收到災民感­謝信。周芳苑說,有一對年長姊妹領到應­急金,很受感動,姊姊雖然已去世,妹妹還是每年捐款;另一名受災戶過去只捐­錢給教堂,如今都把慈濟當做定期­捐款對象。在8月哈維颶風(Hurricane Harvey)過後,就有一名珊迪受災戶特­地到長島支會,捐款幫助德州災民。「因為珊迪風災,我們看到了社會暗角,也感受到紐約客的愛心。」

 ??  ?? 陳岳懋的兒子未經歷珊­迪風災,圖為他望著後院寧靜的­河畔景色。
(記者朱澤人/攝影)
陳岳懋的兒子未經歷珊­迪風災,圖為他望著後院寧靜的­河畔景色。 (記者朱澤人/攝影)
 ??  ?? 霍華德灘84街163-40號房屋在珊迪風災­受重創,如今已重建。(美聯社、記者朱澤人/攝影)
霍華德灘84街163-40號房屋在珊迪風災­受重創,如今已重建。(美聯社、記者朱澤人/攝影)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