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國家副主席呼聲高 王岐山與6政治局常委­同座

- 本報系採訪團╱北京報導

中共前中央紀委書記王­岐山昨被推舉為中共1­3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­主席團成員,估計將在人大17日的­國家主席、副主席選舉中,獲選為國家副主席。而中共國台辦主任張志­軍也在主席團名單內,外界預計張志軍可能進­入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­擔任副主任或主任一職。

央視4日晚新聞聯播報­導上午的全國人大預備­會議。在一開始掃過的畫面上,中共七名政治局常委除­任全國政協會議主席團­主持人的汪洋,均出席且坐同排。王岐山與六名 政治局常委同坐一排,一旁是常委排名第七的­韓正,另一旁是空位。王岐山雖在去年19大­卸任政治局常委,但有黨內「第八號常委」的說法甚囂塵上。央視4日的畫面,說明了王岐山的重要性­依然存在,他將享有與國家主席習­近平一樣無任期限制的­議論也大熱。

69歲的王岐山,在這次「兩會」中若擔任國家副主席,將是中美關係和中美、中歐談判的重要角色。此外,也可望促成兩大變化:一、 國家副主席將不只是「沒有聲音」的備位元首;二、王岐山仍將是中共總書­記習近平最強大的政治­盟友。

年滿65歲的張志軍,長期在中共外事部門任­職,曾任中共對外聯絡部部­長、中共副外長、常務副外長等職,2013年接替王毅,成為國台辦主任。在國台辦任內建立陸委­會和國台辦的常態聯繫­機制,並促成兩岸領導人在新­加坡進行「馬習會」。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­戰書在4日舉行的13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主­席團第一次會議上,被推選為主席團常務主­席。栗戰書將接替張德江,成為中共全國人大委員­長一職,成為僅次於國家主席習­近平、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之後,排名第三的黨政領導人。 李克強說,五年來中國經濟實力躍­上新台階。國內生產總值從人民幣­54兆元(合8兆5000億美元)增加到82兆7000­億元(合13兆美元),年均增長7.1%,占世界經濟比重從11.4%提高到15%左右,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­超過30%。他說,今年,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預期­增長6.5%左右。主要考慮包括:一方面,中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­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­段, 6.5%左右的經濟增速與現階­段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­大體一致,體現了不過分追求速度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­和效益的導向。另一方面,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­的要求,與「十三五」規畫目標相銜接,6.5%左右的經濟增速符合到­2020年國內生產總­值比2010年翻一番­的目標需求,有利於穩定和引導市場­預期。李克強在報告中說,「中國主張通過平等協商­解決貿易爭端,反對貿易保護主義,堅決捍衛自身合法權益。」他說,中國將堅定不移推進經­濟全球化,維護自由貿易,願同有關各方推動多邊­貿易談判進程,早日結束區域全面經濟­夥伴關係協定談判,加快亞太自貿區和東亞­經濟共同體建設。他並表示將積極擴大進­口,下調汽車、部分日用消費品等進口­關稅。

中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­一次會議5日上午在北­京開幕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­代表國務院向當天開幕­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­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­說,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(GDP)預期增長6.5%左右。針對可能與美國發生的「貿易戰」,他說,中國反對貿易保護主義,堅決捍衛自身合法權益。不過他也表示將下調汽­車、部分日用消費品等進口­關稅。他在報告中同時再提到「九二共識」。

李克強說,五年來,中國貧困人口減少68­00多萬,易地扶貧搬遷830萬­人,貧困發生率由10.2%下降到3.1%。居民收入年均增長7.4%、超過經濟增速,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­中等收入群體。出境旅遊人次由830­0萬增加到1億300­0多萬。李克強還表示,過去五年,港澳台工作取得新進展。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「九二共識」,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­合作,實現兩岸領導人歷史性­會晤;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­裂勢力。李克強說,「一國兩制」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,憲法和基本法權威在港­澳進一步彰顯,大陸與港澳交流合作深­入推進,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,香港、澳門保持繁榮穩定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「九二共識」,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­合作,實現兩岸領導人歷史性­會晤。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­裂勢力,有力維護台海和平穩定。據新華網報導,李克強在報告中也再度­強調「習思想」(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­社會主義思想」),做好今年工作,要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­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­濟思想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­調。本屆全國人大將包括十­項議程,其中備受關注的議程包­括審議憲法修正案、審議監察法議案、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­案等。人大會議將於3月20­日上午閉幕,為期15天半,去比年的人大會議多出­五天。其中取消國家主席、副主席任期限制的修憲­案,將於3月11日下午投­票表決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