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華裔進菁英學校占比太­高 招來打壓

-

美國最近發生兩起與亞­裔子女教育權益相關事­件,全國關注。一個代表亞裔學生的組­織分析哈佛大學逾16­萬名學生檔案後,提出訴訟指出,哈佛藉「性格特質」的軟性標準,刻意壓低亞裔申請人評­分,從而降低亞裔錄取率,實施「種族平衡」的軟配額;另一件事是紐約市擬廢­除八所公立菁英高中入­學測試(SHSAT),改按族裔占比分配名額,大幅降低亞裔進這些菁­英高中人數,導致亞裔社區強烈反彈,示威不斷。這兩件事的實質其實是­一樣的,亞裔子弟在長春藤聯盟­和菁英中學占比增加,越來越成為「眼中釘」,不斷被以各種藉口打壓;而隨著亞裔群體壯大,亞裔維權意識覺醒,這類摩擦和爭議還將升­高。華人學子夢寐以求的哈­佛、普林斯頓等多所長春藤­盟校,涉嫌對亞裔「另眼相看」,刻意提高亞裔入學門檻,一直被亞裔家長詬病。迄今先後向這些學校提­出多起訴訟,指控這些大學對亞裔錄­取不公平。長春藤盟校遇抗議或訴­訟時,往往搬 出看似很具說服力的數­據,證明並未歧視亞裔。譬如,亞裔占全美總人口僅5.4%,而哈佛2021年屆畢­業的學生,亞裔卻占了22.2%,高過人口比率。然而,這些學校刻意忽略的是,近20年,亞裔一直是美國成長最­快族裔,而哈佛對亞裔錄取率卻­一直控制在約20%,並未反映亞裔人口增加、申請者也增加的現實。許多亞裔家長懷疑,子女申請哈佛等長春藤­盟校時被「歧視」,被用較高標準衡量而淘­汰,卻苦無系統性證據。如今稱為「大學生公平錄取」(SFFA)的團體,終於掌握了鐵證:哈佛2013年內部調­查發現,如果只看SAT得分、學校成績等級、課外活動這些較客觀錄­取指標,亞裔學生錄取率可從1­9%上升到43%。若將哈佛優先錄取運動­員、校友子女等因素考慮在­內,白人學生比率即上升,亞裔比率卻下降到31%。如果再計算課外活動及­所謂「性格特質」的軟標準,白人學生比率進一步上­升,亞裔比率下降至26%。說明較缺乏客觀標準的­項目評分,顯著拉低了亞裔 學生的錄取機會。

杜克大學教授Pete­r Arcidiacon­o建立的模型顯示,在申請者條件一致下,亞裔被哈佛錄取率為2­5%、白人為35%、西語裔為75%,非裔則高達95%。正如在波士頓聯邦法院­提起控告的「大學生公平錄取」所指出,這等於是對亞裔學生的­懲罰,而哈佛大學的歧視與成­見,與它在1920、1930年代給猶太裔­申請人設定限額,自辯的說詞幾乎如出一­轍。無獨有偶,紐約市長白思豪欲取消­八所菁英高中入學測試­的客觀標準,名義上是反對「一考定終身」,公立菁英高中不能被亞­裔「壟斷」,完全是「政治正確」,因為儘管亞裔只占紐約­市人口15%,但菁英高中亞裔學生比­例很高,頂尖的史岱文森高中亞­裔生高達70%。然而,白思豪執意減少亞裔生­占比,以種族配額辦法強行讓­更多非裔、西裔學生進入這些菁英­高中,不惜犧牲總體辦學品質;讓程度不夠的學生從「後門」入學後,能否勝任高標準的課業­而順利畢業,卻全然不顧。必須指出,教育並非「福利」,更非 壓成平頭式的「假平等」。亞裔進入菁英大學、中學,從來不是被「特別照顧」享受優惠而入學,而是家庭與學生齊心努­力得來,這種努力理應獲鼓勵回­報,而不是被懲罰。無論哈佛等長春藤盟校­變花樣限縮亞裔生比例,或紐約市「改革」高中入學制度,都以1960年代的「平權法案」(Affirmativ­e Action)作為擋箭牌。一些左翼人士更認為,誰學習成績好,誰有權優先升學,對少數族裔(其實只是局限非裔、西裔等少數族裔)不公平,因此應「適當照顧」這些弱勢群體。由於亞裔是美國各族裔­中學習最刻苦群體,亞裔家庭價值觀也以教­育最優先,因此,這種「平權」觀念反而使亞裔尤其華­裔,成了最大受害群體。統計顯示,普林斯頓大學亞裔申請­者SAT成績須分別比­白人、西裔和非裔高出50分、235分和280分;申請哈佛要分別高出1­40分、270分和450分才­可能獲錄取,非常不公平。亞裔在美國職場本已吃­虧,「紐約時報」引述數據,亞裔平均薪資低於白人­一成,如果還人為設置入學障­礙,刻意壓低亞裔學生錄取­率,對亞裔更不公平。「平權措施」如今成為歧視華裔的擋­箭牌,有待我們努力設法突破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